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299篇
劳动科学   23篇
民族学   43篇
人才学   61篇
人口学   14篇
丛书文集   837篇
理论方法论   238篇
综合类   1400篇
社会学   268篇
统计学   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71.
目的:证实提高时间管理倾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业拖延有效。方法:在成都医学院选择合适的16名被试,分为实验组(团辅小组)和对照组,并对实验组开展8次学业拖延的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学业拖延评估量表(学生版)(PASS)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AMD)对两组都实施前、后测,且使用学业拖延团体辅导总体效果评估表、观察员记录表评价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业拖延程度的前、后测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改善学业拖延意愿和时间管理倾向两方面前、后测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成员对团体辅导总体效果评价较高。结论:提高时间管理倾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业拖延有效。  相似文献   
172.
权利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问题本质上与现代性问题直接相关联。自然法哲学传统和现代实证主义法哲学传统都导致了权利之于人类生活意义的被遗忘状态。卢梭、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都对权利之于人类生活意义的问题进行了颇有启发性的哲学阐释。这些思想家尤其是马克思的解释方式对于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3.
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各项职能,对于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社会团体为例,它在社会管理领域的主要职能来源于三个面向,即:面向会员———规范会员行为,促进行业自律;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促进资源整合配置;面向政府和其他团体———促进利益协商与对话,参与公共决策。在此过程中,社会团体对于激发社会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为促进社会团体的发展,调整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关系、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4.
韦耀阳  刘莎 《理论界》2012,(9):155-156
团体依恋是依恋中的一种,是团体成员之间在情感上存在的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心理状态。根据团体依恋的性质和特点,将其运用到大学生信息焦虑症干预中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信息焦虑,正确地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175.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人口在空间地理上的转移,城市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突破户籍等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性障碍后,转变为真正的市民仍需历经长期的复杂过程。通过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农民工群体以及城中村村民、失地农民的研究发现,准市民群体的价值观既有重视经济价值的一面,也有重视政治权力和公共参与的一面;既有重视家族、宗族和道德伦理的一面,也有善于学习先进都市文化、崇尚教育的一面。如此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对于其市民化过程既有积极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只有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索准市民群体新型价值观的塑造路径,才能使准市民以更好的思想状态融入城市社会并完成其市民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6.
包伟民 《文史哲》2012,(5):95-107
前人讨论中国古代"城市文化",虽然清楚区分了当时的"市民"与欧洲中世纪市民阶层的显著差别,然立足点仍在于探寻"城市文化"之可能蕴含的"自由"、"新型"等等精神,因此明显带有某种理论的预设。若将两宋时期的城市居民视作一个整体,来讨论"市井文化"的特征,从表象看两宋市井文化清雅与市俗共存,骄奢与村愚并现。深入分析可见: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种要素不断聚集于城市,相对于乡村,城市占有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士大夫阶层拥有政治核心资源等原因,一如既往地掌握着文化的霸权。执城市文化之牛耳者,仍然是官而非商。唐宋间城市文化发展在政治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由于士大夫阶层城居、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于是,从两宋时期起,社会文化的中心从乡野转移到了城市。  相似文献   
177.
网络民族主义之所以勃兴,是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以及其它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紧密关联的;它非但以其崭新形态饱受关注,而且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并且非自觉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它尤其在促进公民意识生成、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和推动市民社会建构等层面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8.
苏振源 《理论界》2022,(6):22-28
唯物史观的“个人”概念的制定,起源于对利己主义个人观的批判,深化于对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揭示,完善于对一般世界历史进程的考察。回顾这一形成历程,有助于匡正西方学界的片面解读,科学把握个人的历史能动性。首先,马克思批判式地继承了黑格尔法哲学,从市民社会中寻找利己主义个人的现实基础。随后,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市民社会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它掩盖个人主体异化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它正确地反映了工业文明以来个人主体能力不断拓展的历史趋势。最后,马克思揭示出个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个人是受限于时空狭隘性的历史定在,但通过继承、发展与革新世代积累的生产力和交往关系,他愈来愈克服狭隘性,成长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  相似文献   
179.
精彩活动卢湾区学习节是卢湾区政府通过宣传、展示,为全区市民提供一个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资源平台,学习节的举办为全区市民营造一个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  相似文献   
180.
市民社会无论从理论和实践都是西方化的,中国必定不会沿着西方曾经的轨迹亦步亦趋地重现市民社会在西方的历史,市民社会理论必须突破纯粹的西方语境用于解决中国的问题.对此,国内外都有学者保持着应有的警觉和疑虑.这显然反映了市民社会理论在结构和实践中所面临的窘境,凸显了它自身的缺陷和在移植过程中的不适应性.不过它却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