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298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42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1148篇
理论方法论   269篇
综合类   1564篇
社会学   258篇
统计学   5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46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从现实层面讲,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是分野的,因为它们在理论上是两个独立的法学范畴,在实践中又是两个不同的权利运作模式.从价值层面讲,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又是暗合的,因为国家权力在本源上来源于个人权利,并在终极意义上应当服务于个人权利,实现权利与权力的有机统一是现代民主与法治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72.
城市、市民社会与近代国家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一段从城市向国家迈进的历史.中世纪可以说是一段没有国家的历史,并且,由于国家的缺位,具有"自由"特征的城市得以形成.在中世纪,城市及其市民独享了"自由",同时,它们也承担起了在等级结构的缝隙中传播自由的历史使命.但是,市民社会的兴起却是发生在中世纪城市衰落的过程中的.由于城市的衰落而使原先仅存于城市中的市民社会演化成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市民社会,结果,使原先由城市所承担的与绝对国家的斗争转变为整个市民社会与绝对国家的斗争,并最终把绝对国家改造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通过对自我的否定而迈入了近代国家生成的历史中去了.  相似文献   
973.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多元分化重塑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框架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认识这一重塑过程。前者预设了多元主义的前提,强调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空间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制衡与约束。后者则认为社会的自主活动不足以形成秩序,强调国家对于市民社会的参与、控制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制度化的联系渠道。其实,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框架均延续了极权主义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所开创的"连续统"思维模式,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对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解释框架必须来源于其自身的经验;即使将西方的概念框架应用于解释中国,也应当是一种"概念再造"。  相似文献   
974.
面对经济不平等,国企工人的阶层意识逐渐形成。依据“阶层位置-限制-阶层意识”的分析模型,综合“感知、评价与行为”三个层次,国企工人的阶层意识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在目前的社会基本阶层结构中,国企工人处于不利的位置,他们对经济不平等的感知和评价,与客观阶层位置存在一定的偏离,工人常以主观认定的“社会底层”描述客观位置上的“不利”;其二,国企工人对经济不平等的意识选择显示为内部差异性分布,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中心倾向,即拒绝经济不平等。  相似文献   
975.
与传统的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解释不同,笔者认为,在1843年前后,马克思经由了一个"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立唯物史观,从根本上说得益于他借助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完成了这一转变.黑格尔与斯密之间具有继承关系,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以国民经济学为背景的经济学范畴,<法哲学>就相当于黑格尔的国民经济学.马克思之所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比黑格尔还黑格尔地坚持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分,是因为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经济规定.马克思放弃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转而去研究国民经济学的真正契机是市民社会概念,坚持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分的立场对于马克思完成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以及走向创立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局限在于,当时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认识在总体上还笼罩于黑格尔的国家观之下,还没能摆脱黑格尔左派的国家批判和宗教批判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976.
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至今已经30多年,出生在1978年至1988年的“第五代”青年已逐渐成长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生活或在徐汇区工作青年为标本,通过数字来描述“第五代”青年主、客观社会分层现状,以及描述处于不同阶层青年对生活的感受。并对未来团组织工作提出相应的建议。①  相似文献   
977.
美国市民社会成熟发达,“小政府、大社会”的根本政治理念深入人心,学界和政界之间“旋转进出”频繁,种种因素使得美国各类智库非常发达。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政治的核心问题。9·11事件后,很多智库都加大了对安全问题的投入与研究,甚至为此新成立了一些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与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就是安全研究领域中有代表性的两个智库。  相似文献   
978.
李莹  王为群 《兰州学刊》2000,(2):58-59,,57,
德国文学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在这1200年的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使德国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而熠熠生辉,应该说是德国18世纪上半叶的启蒙文学及之后的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古典文学。这是德国民族文学的灿烂时期,也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而开辟这一民族文学全新时代则是德国的理论家、戏剧家、美学家兼诗人的莱辛。从12、13世纪,德国就开始了长期严重的封建政治分裂,特别是在经历了1618年至1648年的大规模的30年战争,全国被分裂成三百多个独立的诸侯国,它们各自为政,相互倾轧,封建农奴制度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  相似文献   
979.
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首先考察了中国的现代化的特征与不足 :从发生类型看 ,中国的现代化是“刺激———反应”的产物 ;从发育状况看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后发性”和社会分化严重不足 ;从目标取向看 ,中国的现代化还表现出“赶超型”的特点 ;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权主体经常变换 ,发展模式转化更为频仍。通过对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考察 ,我们认为市民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又有细微区别 :(1 )市民社会在中国属于“后现代”的内容 ,它的发育晚于现代化的启动 ;(2 )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并不必然意味着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和推进要比现代化经历更长的时期。因此在发展时序上 ,中国的现代化要优先于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980.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 ,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 ,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 ,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 ,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 ,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