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520篇
社会学   52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81.
将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的茎段接种在MS附加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果表明:在MS+BA1.0 mol.L-1+NAA1.0 mol.L-1的培养基上可以形成愈伤组织,而且经过继代培养仍可形成愈伤组织;茎段或愈伤组织接种在MS+BA1.0 mol.L-1+NAA0.1 mol.L-1的培养基上可以形成不定芽,且诱导率达100%;健壮的高1.5~2.0 cm的不定芽接种在1/2MS+IBA0.5 mol.L-1+AC1.0 g.L-1的培养基上,其生长根状况良好,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682.
683.
定罪三段论是司法审判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推理形式。它包括简单罪名定义的定罪三段论和复杂罪名定义的定罪三段论。定罪三段论不同于传统三段论,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是一种广泛而有效的推理  相似文献   
684.
685.
从宋元至明清 ,于词坛提倡比兴理论者不鲜其人 ,但似乎只有在常州词派产生后 ,比兴理论才形成声势 ,其原因不在于常派理论的本身 ,而是来自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 ,当然在常派比兴论的发展中 ,除了具有时机性的特点外 ,还具有批判性和通变性的特点 ,这几方面的作用才使常派比兴论“渐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从常州词派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来看 ,其历史的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对此应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686.
陈维崧系清代初期重要词人,他在清初产生了重大影响。乾嘉以后,常州派对迦陵的接受呈现较复杂的局面。从尊体和词史观两方面,可以看出陈维崧对张惠言和周济的影响,而谭献和陈廷焯则从“沉郁”的角度对迦陵的创作进行了评判,迦陵的词史地位由此获得认可。  相似文献   
687.
英汉语音差异对英语语音习得产生的母语负迁移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会对目的语的习得,尤其是语音的习得产生干扰作用.这就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作用.本文拟从分析英汉语音系统的差异入手,分析由此引起的母语对语音习得的负迁移作用,从而帮助教师在语音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克服这种负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688.
近年来,餐饮业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较为全面地从餐饮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两个角度考察了常州市餐饮行业的用工现状,分析了"用工难"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89.
常州府中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常州地区创办的最早的一所府中学堂,同时也是江苏为数不多的官办府中学堂。1907年屠宽执掌该校,亲订章程、革新课程,从严招生并聘请许多名流雅士到该校任教,使学堂渐有规模与声色。同年,该校发生部分学生反对舍监陈士辛的短暂学潮,经过学生与校方短暂的博弈,终因学生妥协而告终。民国二年,常州府中学堂人事发生变动,童斐继任校长,随后该校演变为江苏省立第五中学。童斐为该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使省立五中成为近代江苏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690.
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合称段氏"二妙",是金遗民中的重要作家。他们身处金末元初丧乱流离的时代中,却以丰富且高质量的诗词存史,实可称之为金末文坛的中流砥柱。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金元之际的文化背景,对二段的仕隐、游历、交游等生存状况进行尝试性的考辨与分析,着重探究兄弟二人归隐龙门之后的人生经历,进而尝试发掘他们身上所特有的金末元初动乱时代金遗民这一特殊知识分子阶层的独特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