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一认识自己的时代,给”当代是什么”以本质规定性,历来被认为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但按照德国当代哲学家维尔纳·马克思(WernerMarx)的说法,又只有极少数极富创造力的哲学家才能胜任这项任务,“其他人,即‘参与哲学活动的人’,当然包括我,具有下列功能:他们首先应该保持使传统思想受到重视,因为这些传统思想曾代表过一个时代,从而能在沉思传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将导向一种新的哲学思想。为达此目的,他们必须检验目前所有的哲学方法和哲学基本规定性,看看它们是否能够以及如何把握‘当代是什么’这一问题,看看它们自身能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2.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72-79
卢卡斯在《丽娜》里从系统力量、情境力量和特质取向三个方面揭示了平庸之恶的实质和表现形式,把犯下平庸之恶的个人完全同化于极权体制之中,使其默认极权体制所隐含的反道德、反伦理和反法制元素。情境力量的巨大压力会导致受害者放弃社会伦理或法律意识,激发潜伏在人性中的恶的本能,犯下毁损人权、人性和社会正义的平庸之恶。卢卡斯关于平庸之恶的描写不仅抨击了现代社会的反人类问题,而且还警示人们平庸之恶从未远离现实,旨在通过对恶的认知来陶冶心性,生成抵制平庸之恶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33.
刘晓蕾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5)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爱玛的婚姻和两次情事的解读,论述了爱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爱情观,并认为她所深爱的情人罗道尔弗与赖昂一样都是平庸时代下的庸俗浪漫主义的代表。在爱玛的爱情世界里,不允许有一点平淡,而要时刻充满新鲜感和刺激感。她的悲剧结局为现代社会中一些一味追名逐利和贪图享乐的女性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34.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在其早期的几篇论文中,尤其是在《文化偏至论》中,鲁迅对现代民主之合理性的限度及其内在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清算。在其中,他的全部批评性思考及其所提出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针对现代民主本身的,因而对后者来说是本质性的,而非技术性的。另一方面,与自由主义的自然权利意义上的个人不同,鲁迅试图在其批判性思考中加以维护的人或个人,并非某种政治学意义上的个人,而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存在论意义的个人。由于这个原因,他对现代民主的批判,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性批判,更非对民主政体的一种具有实际政治意图的、肤浅的贵族式反叛。相反,这种批判的真正意义只有着眼于他的意义上的人或个人的存在论内涵才能得到恰当的测度,并且,这种批判所提出的问题因此也就不是通过强调现代民主在现代历史上所取得的现实成就就可以消解掉的。 相似文献
36.
石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Z1):30-32
与乔伊斯的其他作品相比,<都柏林人>就像是一朵稚嫩的小花,然而它的"娇小"并不能掩盖它的伟大之处.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分析这本短篇小说集在平淡的外表下闪烁的天才的光辉. 相似文献
37.
不拘一格降人才——论龚自珍的人才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自珍乃近代之霸才,"文坛之飞将"[1],其生命姿态高标狂狷,偏宕奇诞,大大溢出于士林正统规范,议政则"光焰万丈,不可逼视"[2];作诗则"佚宕旷邈,而豪不就律"[3];为文则"俶诡连犿"[4],不落寻常蹊径.遗憾的是,龚自珍这位旷世之才,却降生在万马齐喑的衰世里,显得是那样的孤迥和矫俗,于是,雄健的生命,充盈的才情和平庸萎弱的世风发生激烈的冲撞,砥砺为思想的火花,化作"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旷远呐喊,凝结为龚自珍虽不规整但却血肉丰满的人才学思想. 相似文献
38.
许环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2):161-166
德国作家海因利希·冯·克莱斯特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智利地震》叙述了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伦惨剧:家庭教师罗尼莫·鲁赫拉和自己的学生何塞法小姐自由恋爱,造成后者未婚先孕,最终,男女主角在一场感恩弥撒中双双被暴民乱棍打死。结合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德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以及美国作家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等的相关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探求小说悲剧发生的根源,认为《智利地震》的悲剧之所以发生,本质上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平庸之恶。 相似文献
39.
杨晓林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44-48
新写实小说对现实主义宏大叙事进行了独特解构,其突出特征是叙事情感淡漠化,结构流水线化,人物和环境原生态化.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就是反映了被宏大叙事英雄态遮掩了的现实生活的本真面目:平庸态. 相似文献
40.
张亮亮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23-26
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汉娜·阿伦特提出了“根本的恶”的概念,论述了极权主义统治所犯下的极端的罪恶。然而通过对艾希曼审判的关注,她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观点,提出了“平庸的恶”的观点,认为极权主义所犯下的罪恶往往都是由与艾希曼类似的平庸而肤浅的人所促成的,并对德国特定时代的社会隐忧和个人责任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