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文章从妈祖崇拜与澳门人的航海文化、关帝信仰与澳门华人的英雄崇拜、包公庙与澳门人的清官崇拜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澳门华人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2.
吴哥     
《阅读与作文》2011,(6):18-19
每个国王都想新建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试图营造人间的天堂。吴哥的整体建筑花了大约600年的时间,并且从未停止。这座古城被世人称为吴哥窟,以城中最美的庙宇的名字命名,而真正的奇迹是这座名叫吴哥的城市本身。  相似文献   
33.
王可 《学术研究》2012,(11):161
广东梅州灵光寺,位于雁洋镇境内的阴那山麓,离梅州城45公里。唐代福建高僧惭愧法师(俗名潘了拳,自号惭愧)于咸通二年(861年)在此开山建茅寮,咸通七年(866年)圆寂后,为了缅怀他的德泽,由门徒及附近乡人兴建庙宇,初名"圣寿寺",明洪武  相似文献   
34.
作家戴耕玖先生近来对黄山与佛教的关系发生兴趣,并悉心研究。本栏目将对其研究心得作系列刊发。  相似文献   
35.
乡村庙宇具有道德教化功能是学界不争的事实,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大庙山的“七宝大王庙”可为一例。其行医郎中的身份、以灵验为基础的祭祀仪式、群策群力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的戏台演出以及官民合力的乡约标语,分别具有教人行善、造福一方,真诚守信、规范行为,同心同力、团结协作,传播道德、安家睦邻,提醒警示、淳化民风等作用。  相似文献   
36.
潮汕历代各种地方志记载了唐代为国死难名将张巡、许远"双忠"居然在非亲非故非殉难之地的潮汕地区享祀的现象。历任地方官员和乡贤的立庙祭祀、民间的造神呼应、文人的歌咏唱和共同把"双忠"崇拜推向高潮,形成了一股风靡潮汕地区的"双忠"崇拜之民俗文化热。  相似文献   
37.
鱼通位于康区东部多元文化接触区域,山神信仰作为地方社会的重要资源,将家屋、村落和区域社会连为一体,形塑了社会秩序。在山神信仰的基础上,在土司的作用下,各式庙宇及相伴而来的制度宗教、神灵以及组织与区域社会发生关系,并与原有的山神和社会结构叠合。一方面,因元代中央王朝力量的进入,土司与寺院主导的地方历史又与原有的社会结构相嵌:一方面运用既有的传统信仰来建构历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不同事件,同时,这些不同事件又产生不同意义,使得原有的社会结构得以保存和调整。在地方宇宙观与外来的普世宗教观接触中,山神代表的早期社会结构、元代后萨迦派庙宇对当地社会结构的调整,因土司制度的引入和连接,使得社会呈现出来更复合的形态,体现了藏边社会特点。  相似文献   
38.
河北省涉县是冀南太行山区女娲信仰的核心区域,女娲庙宇分布广泛,常建于山顶或山村最高处,称之为“顶”或“奶奶顶”。涉县女娲庙宇以中皇山娲皇宫为中心区域,由西向东呈条状分布,距离娲皇宫越近,分布越密集,越远则相对稀疏。冀南太行山区女娲奉祀起源较早,至迟在唐末宋初之时,女娲信仰已有一定规模,及至明清时期,在地域文化传统、女娲护佑事项与信众所求高度吻合、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女娲信仰达到兴盛。就碑志来看,这一时期女娲信仰的内容也有一定变化,原有补天“文化英雄”的神格逐渐失落,其“始祖母”神格成为主导,在这一转变中,女娲作为生育、护佑子嗣的独立女神的身份越来越清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