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4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92篇
管理学   557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108篇
人才学   122篇
人口学   40篇
丛书文集   1452篇
理论方法论   269篇
综合类   5710篇
社会学   509篇
统计学   55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600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661篇
  2011年   711篇
  2010年   691篇
  2009年   639篇
  2008年   692篇
  2007年   525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1.
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心系家国"电视宣传片,目的是为了增强港人国民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本研究在视觉设计语法理论基础上结合四集宣传片图像语料建立认知语义分析框架,探讨宣传片建构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以及这些意义给香港国民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的相关启示。研究发现,首先,宣传片重点描绘国家的辉煌成就以及香港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次,宣传片的设计目的是期盼港人积极参与国民教育活动;再次,宣传片营造对香港的美好未来充满无限信心;最后,宣传片认知语义的成功建构表明推广国民教育要密切关注主体创意、传播策略、特色打造和媒体宣传等多维视角。本研究为如何有效建构港人的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  相似文献   
112.
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3.
传统二元框架中的自我概念是把自我作为一个既定的和完成的主体,探讨理解主体的自我认知和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将有助于超越这种概念,进一步发现理解主体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建构,从而能够深化理解发生过程的本质和结构。  相似文献   
114.
115.
分层教学是指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分层基础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差别化教学的教学形式,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以自己最佳的学习状态完成学校要求的学习内容,但是以往的分层教学中的分层基础有很多的弊端,无论是班内分层还是混班分层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却带来了很多其他由于分层基础带来的学习问题。所以,通过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其作为分层教学的分层基础依据,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条件,科学合理的将分层教学有效地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6.
"情境",即Context,原意为上下文、文章脉络之意,即教学应让知识成为可循之脉络,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具体的场所、环境和氛围等,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本文探讨情境认知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7.
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开展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课程的经验,来解决大学生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8.
古典经济理性理论在两个方面一直存在着解释力不足的难题,其一是如何解决利益通约性问题,即不同主体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对利益在质与量方面的理解如何通约;其二是如何解释利他的行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经济理性理论可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有力的回应。但面对"什么是更值得过的生活"这样的学理问题,经济理性解释理论本来在诸多情况下就缺乏说服力,将其置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野中进行审视,解释力不足的问题则更为凸显。认知神经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的跨学科研究表明,经济理性与道义理性的对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19.
日语惯用语中,包含“虫”字或者与“虫”相关的惯用语占据着一定的数量,这种现象主要受日本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入手,探究“虫”类惯用语使用较多现象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日本人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20.
林轩东 《人才瞭望》2017,(12):116-117
随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社会助学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庞大的毕业生队伍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结合全日制自考大学生在校考试通过率对其就业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考试通过率的自考生群体在就业心理、就业认知、就业意向、就业准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