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33篇 |
免费 | 129篇 |
国内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3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105篇 |
人才学 | 95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627篇 |
理论方法论 | 255篇 |
综合类 | 4855篇 |
社会学 | 474篇 |
统计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77篇 |
2021年 | 108篇 |
2020年 | 108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62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91篇 |
2014年 | 426篇 |
2013年 | 386篇 |
2012年 | 595篇 |
2011年 | 660篇 |
2010年 | 588篇 |
2009年 | 565篇 |
2008年 | 517篇 |
2007年 | 462篇 |
2006年 | 348篇 |
2005年 | 360篇 |
2004年 | 362篇 |
2003年 | 278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251篇 |
2000年 | 188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现代黄河诗歌是现代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构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表征中华民族心理与精神的现代流变。现代黄河诗歌创作呈现救灾、启蒙、救亡与新生多重主题,其发展经历了阶段性嬗变:全面抗战前的救灾哀歌,引起启蒙怆痛与救亡焦虑;全面抗战时期的救亡战歌,振奋救灾热情并拓展启蒙内涵;解放战争时期的新生欢歌,促使救灾、启蒙与救亡话语合流。现代黄河诗歌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融通,将黄河塑造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国运之河与希望之河。现代黄河诗歌作为提升民族自信力的文学实践,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3.
84.
85.
威廉·赫士列特从诗歌的发生学角度出发,将诗歌界定为人受到自然印象的感发,产生想象与激情,并在其作用下经由声音韵律表达情感。诗歌对自然真实具有反照作用,通过对其的改造,使之达到人内心的希冀,由此赫士列特指出诗歌并不是纯粹的理性活动,而是想象与激情的产物。他还强调音韵对诗歌表现情感具有强化作用,不仅使诗歌体裁与其他文体相区别开来,更重要的是使诗歌体裁真正意义上达到感情、思想、音韵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6.
本文在梳理古代学者对诗歌体用的几种主要认识之基础上,考察了诗歌在说唱文学与戏曲文学中的体用现象,首次探讨了说唱文学与戏曲文学中诗歌为用的文体意义,分析了诗歌为用对于构成一种新文体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即可歌可诵的韵文性质、丰富多样的体式及其自由灵活的配置方式、多重并用的表现手法、取之不尽的资源宝藏. 相似文献
87.
从写形向写意过渡——萧梁帝王诗歌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梁帝王的诗歌题材琐屑、体式较小,却借用汉赋手法,全方位刻画景物或人物,具有繁缛与形似的特征.当萧梁帝王在相对开阔的空间内精选几处物象,稍作点化,并间之以情时,其诗歌立即体现出简净小巧的风致.萧梁帝王的诗歌,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写形向写意过渡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88.
在当代诗歌的历史叙述中,"朦胧诗"、"第三代"与"90年代诗歌"构成了八、九十年代诗歌的中心环节,关于它们的争论也是诗歌批评的最重要部分。悖论性的是,这些诗歌在其最活跃的阶段实际上在整个社会文化生态中处于非常边缘的位置,引起的批判最多,内部的差异和争论也最激烈。这是否隐含了当代诗歌一条隐秘的成规,争议越多,越不可回避,其地位也越稳固。 相似文献
89.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它的文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尤其对诗歌翻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对诗歌翻译和欣赏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从功能对等角度把握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90.
张问陶认为 :一个作家应该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创作实践中形成能刚能柔、刚柔相济 ,既可沉雄凝重 ,也可轻柔明丽的多样风格 ,而要形成这样的风格 ,必须像九转铸金丹般刻苦磨炼 ,在艺术实践中触发灵感。张问陶最钟情的风格是空灵 ,空灵是张问陶诗歌创作一生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然而家世、文化的渊源和冷酷的社会现实使张诗不能不在空灵的底色上烙上浓重的沉郁色彩 ,沉郁是张诗稳定的一贯的起主导作用的风貌和格调。纵观张诗 ,青年时代雄奇奔放 ,中年追求空灵沉郁 ,晚年趋于冲和平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