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篇 |
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篇 |
民族学 | 3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79篇 |
理论方法论 | 17篇 |
综合类 | 120篇 |
社会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31.
楼清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21-24
过去对废除科举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是否有利于清季政治改革这一层面,较少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观察问题,尤其缺少从乡村社会演变的角度来考查科举废除的影响.基于社会史的方法和理论分析科举制的废除对乡村社会的消极影响,如乡村社会精荚--士绅阶层的消失及由此造成的社会整合能力的削弱,乡村社会治理与发展的受阻,乡村社会文化生态平衡的破坏,乡村教育的衰败,城乡之间逐渐分离等,客观而深入地探讨和评价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32.
苏松减赋运动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得以实施,是抚臣、言官与民间士绅交互作用的结果。苏松士绅或请愿,或系统整理文献,分析重赋原因,提出了多种减赋方法,为减赋创造了舆论氛围,并对抚臣、言官、帝王产生了直接影响。民间士绅的道德信仰是其疏陈请愿的内在动因。减赋运动是行善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江南慈善事业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33.
朝鲜“实学”派学者们所积极倡言的“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容纳外来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明改革主张,是由“西学东渐”形势促成的;这必然促使朝鲜逐步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化知识与思想观念,从而为朝鲜民族通过近代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奠定实学基础。因此,朝鲜实学中已经有了近代化价值取向的萌芽,是朝鲜在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转变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134.
黄传荣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46-49
巴渠民俗婚礼文化是发源于四川巴中县和渠县一带的传统民俗婚礼文化,这一传统婚礼文化从西周延续至今,巴渠乡村文化精英——士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扩大自己的社会声望,巩固自己在乡村的社会地位,巴渠士绅利用良好的教育、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资源,主动肩负起传承巴渠民俗婚礼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职责,维护了巴渠乡村的文化秩序,促进了巴渠民俗婚礼文化在传承中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5.
好几年没回去了,这次利用国庆中秋长假回豫南老家住了几天,看了一些地方,见了一些朋友,有不少感受,总的觉得这几年老家的城城乡乡都有不小的发展变化,城市美了、百姓的生活也比较富足,多数领导干部开明理性,令人欣慰。与此同时,也看到听到人们对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深入实际、形式主义、行政干预过多,使得基层工作左右为难,有不少反映和意见。我认为这一现象在地方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在调查走访后,感觉到非常有必要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136.
137.
儿童本位理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重要理论依据。学校教育应充分做到以儿童为中心,学校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应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开明国语课本》选入了大量儿童视角、符合儿童年龄和儿童心理的儿童文学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8.
清代江南官学学田的管理过程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管理者的身份在不停地置换,其权限也没有严格的界定。府、县学的教谕、训导虽对学田的管理负主要职责,但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有着种种不便之处,而缺乏行政权威更导致学田屡遭租户抗佃,只得向官府求援。地方官府对官学学田的管理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不但直接划拨学田,还以收取学租银的方式将官学学田的收益处分权压缩,力求在全省范围内均平学租的发放。与官府插手学田管理相伴而来的是胥吏的贪墨侵渔,这是一个无法根除的痼疾。为保证官学学田的正常运行,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制定了诸多措施,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39.
"粗茶淡饭"在北宋前期广受推崇,对北宋士绅阶层以及南宋部分士人具有深广影响。从历史传统追溯,孔子有"君子食无求饱"的倡导。宋人的"粗茶淡饭",具体指食材简单易得、制作和烹饪方式较为随意的日常饮食;其实质则是不看重物质财富,力求通过减少物质欲望来解脱内心,从而获取某种内在超越性。这种追求源于宋代士绅阶层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士大夫倡导对物质财富采取节俭的态度,这为倡导"粗茶淡饭"式生活创造了客观条件。作为文化精英阶层,士大夫还赋予"粗茶淡饭"以"雅"的内蕴,使其既满足道德要求,又与文人尚雅的情致相统一,从而实现"粗茶淡饭"从道德到审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