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95篇 |
免费 | 64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4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22篇 |
人才学 | 33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950篇 |
理论方法论 | 168篇 |
综合类 | 2060篇 |
社会学 | 144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82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66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134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180篇 |
2012年 | 240篇 |
2011年 | 256篇 |
2010年 | 249篇 |
2009年 | 235篇 |
2008年 | 273篇 |
2007年 | 252篇 |
2006年 | 174篇 |
2005年 | 180篇 |
2004年 | 148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35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试图对韦努蒂的"异化翻译"和奈达的"动态对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的理论内涵,指出在提倡不同的翻译策略之外二者在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和读者接受以及文本类型等方面也有着根本的区别,最后探讨二者的贡献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批判思潮的理论误区及其有效性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思想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表达了对技术异化现象的不满与抗议。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西方的科学技术批判思潮并没有击中技术异化的要害。科学技术作为人的一种理性活动,是人们实现实践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因而,技术在本质上,是中性的。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活动本身。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科学技术批判思潮的有限性意义以及合理性。对技术使用的负面效应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启蒙以人之解放为确立其自身合法性的核心诉求。启蒙的解放工程追求的主要是精神解放基础上的政治解放,未能科学分析人之解放所关联的经济、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接过启蒙的解放使命,意图科学地探究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现实路径。《共产主义原理》解放观对启蒙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将解放的主体界定为无产阶级领导的全部的现实的人,对因受工具理性主导而产生的异化之更深入的批判,以及将消除私有制作为最终获得解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何时瑜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86-91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现实主义作品《无名的裘德》更加有力地揭示了主人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生存困境。象征语言和一系列意象共同营造的诗意梦境中,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本我”之间呈现出疏远和对立的状态,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日益浮现水面的异化问题。象征手法引领读者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作家身上深刻的人文情怀——既哀叹人性的丧失,又呼吁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赵宇航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作为劳伦斯早期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的力作,近一个世纪以来,《儿子与情人》不仅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同时又一直是中外众多评论家、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将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视角对女性的变异进行剖析,以此来指出造成女性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机械化大工业的发展及父权制男权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北京的魅力不只有成熟的风韵,更有来自不断的成长与记忆。有一些作家热情地关注北京不拘一格、难以把握的侧面,特别是它被现代化、国际化大潮携裹而来的新动向。不同于以往京味小说里缅怀与诗化的笔调,这些作品以现实、批判的视角审度北京,聚焦于这座都城在商品化大潮中的保守与变迁,关注环境对人物命运的改变,并就当下频繁变迁的社会现状、信仰危机、传统文化的失落等社会问题提出讽喻。虽然这样的作家作品并不多,也尚未形成风格气候,但它们却揭示出北京的时尚魅力,有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邱艳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0-121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联。根据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不同翻译者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源语文化为中心的采用异化法 ;以本族语文化为中心的采用归化法。两者都有其文化成因 ,它们相互存在 ,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9.
张丽霞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3-25,31
技术作为"客体",自身不存在异化问题。人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技术异化,实质上是指人们在对技术的使用中违背了人类的整体利益。技术异化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人的异化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现实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技术异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有着相互关联的多种表现形式。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增强,技术异化的后果也表现得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向天华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15-17
早在古希腊时期,异化现象就已经被人们所关注;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异化问题的思考已经较为普遍和自觉.对异化问题的学术见解有两类:一是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二是将异化理解为人类生存的普遍形式.异化的根源在于匮乏,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消除匮乏;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并将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