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60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355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本文从戏剧创作、戏剧结构、戏剧矛盾冲突、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这五方面对莎士比亚戏剧与古希腊戏剧的异同之处进行了研究,认为莎士比亚在学习和借鉴古希腊戏剧之精华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完善和深化,从而成为世界级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122.
东西方礼仪的伦理基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礼仪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伦理基础的差异。文章着重对其伦理基础相似、形式特征各异,以及伦理基础各异、形式特征异同的部分进行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那些礼仅从其伦理基础和实践形式,是值得今天借鉴和有利于促进国际交往的,而有些礼仪形式,我们却是不能苟同,并且要明确加以反对的。  相似文献   
123.
《九色鹿》是著名的佛本生故事,其在中土的图文传播有同有异。从传播内容言,二者所关注的人物形象都集中在九色鹿、国王、告密者以及国王夫人身上,但文学的传播内容,总体上较图像传播更丰富些。从传播途径言,图像传播线路较为明确,可归纳为“印度→犍罗陀→中土”,而文学传播似有断层。从传播时间之先后言,图像的叙事传播略早于文学传播,但文学传播持续时间更长,一直持续到宋元以后。无论图、文叙事,都受到了中土固有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4.
本文通过对韩非的"法"、"术"、"势"三者一体的管理思想和马克斯·韦伯的组织权力论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二者在社会背景、人性假设、理论内涵、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5.
朱陆异同是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议题.朱陆诗学思想体现了哲学分歧在文学审美领域的延伸.从文道观来看,朱熹认为文道既为一体又各有分际,而陆九渊则强调文道在本质上的圆融一体性,这实际上反映了理本体与心本体对本末关系的认知差异;从诗学观来看,朱熹融诗教于诗情,笃实守正,而陆九渊倡扬诗学个性,宽容新变,这与心性论的二元、一元划分不无关联;在以诗论道的层面,朱陆论学诗的内容则直接反映了读书穷理与务立本心的工夫论鸿沟.此外,朱陆诗歌美学对于儒家理想典范人格的推崇重点不同,也显示出朱陆德性践履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6.
梭罗与陶渊明,东西方两位不同的文学大师,都有一段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归隐佳话,本文通过对二人所处的历史背景,身世环境出发,通过考察二人归隐期间的诗词,文学作品,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深入探讨二人归隐的目的,和对于归隐的情感,二位大师各自对待自然的异同思考和回归形式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文学的发展脉络上或多或少有着共同性和相似性。在漫长的历史流逝中,神话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随着国家的发展,历史的演变而变化。在神话中创世神话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中日创世神话中关于二神创世形态有不少相似性,本文通过对比二神创世形态的异同点来寻找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128.
分析了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政治思想的主旨、宪政思想、启蒙方式和效果、社会变革的动力源、主观唯心论的世界观、思想上的回归等方面思想的相同之处,论证了他们在反满反专制、救国之路径、理论风格、宪政模式、国家政体、尊孔保教等几个方面的相异之点.同时,对康梁政治思想的异同之因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9.
在“问/对+NP1+Vt+NP2”结构中,介词“问”只能接“人”宾语、“取人类”动词;“对”则可接各种宾语、不接“取人类”动词。二者用法相同之处源于上古它们同处一个固定的“问对结构”中、语法化过程相似;不同之处源于二者起点词的语义、虚化后语义滞留程度和使用频度范围等不同。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