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俞博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67-70
在异国形象建构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即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以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论为基础,通过对异国形象构建过程中常见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倾向进行本质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意识形态式的形象和乌托邦式的形象本身就只是一种社会想像,是一种关于他者的文化表述。其只是反映了形象建构者的文化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归根到底还是形成于利己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中西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塑造了大量意识形态和乌托邦式的中国形象,通过对西方构建的中国形象以及构建过程背后的心态进行剖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和论证这两种倾向的文化利己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米姗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3)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当代海外移民作家在突破中西文化传统、"本土"和"异域"的认同态度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反映了新移民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化.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分析了张翎长篇小说中的异国形象特点及"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关系.认为,张翔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跨越了东西文化传统的边界,实现了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王奕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55-59
本文以日本当代小说《新宿分子》为例,围绕着异国形象的形塑者态度类型中的第四种态度进行了分析。形塑者通过将作品中的中国人吴友礼塑造为与希一、敏行等日本人境遇相似却又具有鲜明异质性的介体,而得以陈述真正的主体———全民中产社会崩溃后逐渐贫困化、离散化的日本下流群体———的故事。正是依赖吴友礼这一介体的出现,才促使日本的下流群体能够反思既往的自我认识,获得重新崛起的力量与信心。 相似文献
14.
正前言大学是一个思想开放、学术自由、资源丰富的奇妙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接触许多新鲜事物、产生新视角、迸发新思维。而在国际化日趋成熟的今天,为校园带来这些变化的,我认为,功劳之一,就在于外教。每一位外教,他们各自的言行举止都浸润着自身的母国文化,与他们接触,无疑是我们了解异国文化最鲜活的窗口。我的外教我的专业是日语,接触的外教自然是日本人。在中日关系微妙的这两年,难能可贵的是,仍有不少日语教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教学。爱日本,也爱中国,是他们共同的精 相似文献
16.
《青岛画报》2014,(1):44-45
青岛,一座让人迷恋的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异国风情兼具传统韵味,既浪漫又怀旧,让青岛那片海也变得婉约抒情了。相较于青岛东部岸线的细致柔情,一路向西,穿越海底隧道,淳真自然的西海岸更有旅人心中要寻找的梦幻激情。西海岸从来就是个给人惊喜的地方——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等,像个性张扬的图案,把西海岸点缀得五彩缤纷。而离青岛人最近的西海岸,蔚蓝的282公里的海岸线上,灵山湾、灵山岛、大珠山、小珠山、琅琊台、斋堂岛等一一串联起来,犹如一条镏金蘸银的项链斜挂在黄海边。在这里,山、海、湾、岛、河、林、滩,还有返璞归真的乡村,满足了旅人关于度假的所有想象。黄岛,镶嵌在西海岸的一颗充满神奇色彩的明珠,青岛的未来生态之 相似文献
17.
18.
异国形象是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这种形象并非异国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不同文化之间在交流的时候经常存在误读现象,比如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就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由于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历史上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影响,使人们把误读等同为误解、误会.而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先天性差异才是文化误读的根源.因此,正视误读的必然存在,认真探求误读形成的原因和动机,将误读看成是了解自身、了解他者、推动民族交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拍摄《寻找金花》之前,看了一本介绍这两国风土人情的书,书名叫做《新缘意马》,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让人想忘都忘不掉。不过书中有些内容叫我们有点担心,一是说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礼节上的讲究颇多,比如不能用左手吃饭、不能用食指指人、不能拍人的后背等等,而新加坡是世界上罚款最厉害的国家。虽说去国外拍摄异国风情令人期待,还是要小心谨慎,以免失礼违章,招惹麻烦。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看惯了传统的欧美设计师前卫现代的设计,那么Kenzo的服装一定会让你眼前一亮。在最新的一季,Kenzo的传统招牌式印花再度回归,精致的花朵蔓延在风衣式外套、对襟长衫甚至是高筒靴上,更显出异国风情,绚丽无比。在秋冬一片灰暗的色调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一片春光灿烂的美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