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江萍 《青春男女生.妙语》2010,(10):68-68
穿行在异国风情浓郁的广场,独自饮一口神奇的《百年孤独》,回首瞥见凄美的《安娜·卡列尼娜》,心神随之飘荡,于是流连于美国南部的庄园,忘情在神秘的《呼啸山庄》……若你不经常在名著的海洋中畅游,反复体味阅读的愉悦,就让这短短的开场白,串联出一缕经典的芬芳,围绕着你,氤氲不散。 相似文献
22.
美国的朝鲜战争小说《瞧瞧谁是英雄》中的韩国女性形象,是西方作者从优越的本土文化和“社会集体想象物”着眼,将韩国女性作为异国情调来建构而形成的,她还被置于理想化的西方人物形象的对立面而加以妖魔化。这一形象不仅是东方主义“西优东劣”思维定式下的“他者”和危及西方文明的落后群体,更是西方借此贬低东方、彰显西方文明的书写。 相似文献
23.
24.
半个世纪以前,当我刚刚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中国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遥不可及"和"异国风情"的同义词.那时,周围的邻居和熟人还很少到世界各地旅行,偶尔有人出国通常也只是去西德或者漂洋过海去美国.我最初是通过地理教科书和《大陆》月刊上的几篇文章了解中国的,但从波兰到北京将近一万公里的路程,让这个国家在心理上变得十分遥远... 相似文献
25.
本文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从《交错的彼岸》入手,主要探讨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笔下的异国形象特点以及“他者”与“自我”的互动关系,体现作者对自我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着力展示普通人性,显示出对自我身份的超越和开放的文化胸襟。 相似文献
26.
当代香港文学对英国形象的描述具有多面性和变迁性.作为殖民者形象,它被描画为一条从"狮子"到"落日"的衰落的下趋弧线;作为鸟托邦,它经历了一个从建构到拆解的过程;作为由"性"所象征的他者文化,它经由了被注视者的盲目崇拜到逐渐亲善的吸纳、融摄与共处的过程.对这一异国形象的勾陈对当代中国文学建构他者形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27.
28.
29.
30.
阳春3月,秉灯夜读<天方行草>.3天下来,我深深地被这部日记本游记所吸引.思绪随着作者周克玉将军行程百万里,出访16国,领略了异国文化风情和地理名胜,了解了很多外交仪式和国际交流礼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