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牟学苑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63-66
在老舍的《二马》中,"英国"是一个独特的形象,它既是高傲冷漠的异邦,又是科技先进的理想国度。这种复杂形象中折射出的是老舍面对英国时既拒斥又自卑的矛盾心态,而这种矛盾心态正是中国人与西方交往的历史中心态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82.
83.
84.
管新福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22,(2):44-50
谢六逸是民国时期我国日本文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和翻译家,在他翻译的大量日本文学作品中,志贺直哉及其《范某的犯罪》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小说使用了中国题材进行创作,读者可通过作品反观日本作家及民众如何想象作为“他者”的中国;二是志贺直哉是“白桦派”的中坚作家,创作强调描写现实,书写人生,契合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写作追求;三是《范某的犯罪》乃志贺“心境小说”的代表作,可作为中国现代作家创作时心理描写的借鉴,故《范某的犯罪》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坛有着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85.
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对希腊古典神话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古希腊神话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含有丰富的人文观念和哲学与美学价值,但是,通过解读古希腊神话的三个亚洲的特洛伊人的形象,我们却得出一个结论:古希腊神话其实是西方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掩饰了一场极其残暴的殖民战争—特洛伊战争,从而为西方的殖民战争作了文本与话语的掩饰。 相似文献
86.
彭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8-311
为了解决跨文化形象学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采用比较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跨文化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对象上,跨文化形象学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延伸到其他多种类型的文本.在研究方法上同样注重文本细读,形象勾勒以及形象类型归纳和分析并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方法.中国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范围仍然比较狭窄,视野比较单一,同时不少研究有无限扩大学科范围的倾向,还有一些研究理论套用痕迹明显. 相似文献
87.
我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中国的,好像是某一天突然间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我刚刚开始使用ICQ,渐渐地对上网聊天入了迷。很快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我带出了国界——能够从网络上探寻异国文化的奥秘真是很奇妙,只要在键盘上敲敲字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至今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中国人作为我的第一个网友,也许是从他身上我发现了中国人的友善、好奇,从而对了解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吧。我潜意识里觉得中国和意大利在很多方面非常相似,就好像是我的“第二故乡”一样。很快,我的中国网友越来越多了。我的首次中国之行始于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