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6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近代汉语的词汇作断代研究应注意语词的推源工作:一是要注意词语的“始现”时间,有些所谓近代汉语的词语实际上“古”已有之。二是要注意从声音入手进行分析,有些词尽管形式(语音的、文字的)不同,但来源却是一个。三是要注意词义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必须是引申出来的。引申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必须先有一个逻辑起点,这个逻辑起点,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开端范畴。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开端范畴的内部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合乎逻辑地引申出来,这个引申过程,就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的引申路径。本文认为,利益范畴最适合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端范畴.从利益范畴内部矛盾的发展中引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一条恰当的引申路径。  相似文献   
13.
诺瓦利斯是18世纪末德国早期古典浪漫主义的代表,<夜之颂>则是他的代表作.在这篇作品中,诺瓦利斯将平凡的夜的概念引申到哲学和宗教范畴中,通过本体的超验,描写了夜的神圣和不朽.超验是这部作品的点睛之笔,作者通过心灵对夜不同意境的体验,勾画了内心世界对完美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义研究是当代词汇学研究的核心课题 ,其中关于词义引申问题在语言学界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本文认为 ,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词义引申的研究视角不同。这些研究视角可概括为 :文化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发生学视角、逻辑学视角、词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体用类型是指由名词引申出动词或形容词,这是汉语词义引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过去未能揭示出这种类型,是它被概括在其它类型之中。它的提出,得到当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词义研究理论的启发。汉语词义引申中的体用类型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流行的"词类活用"说其"本用"与"活用"的关系很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体""用"的联系上。近20多年来,围绕汉语词义演变所作的理论研究,有一些是对词的非理性意义的关注,它们与汉语词义引申的理论不处在同一个平面。  相似文献   
16.
徐锴对词义引申所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方面,承继许慎“六书”说,依据本义和借义的关系对假借造字进行分类,启发清代小学家进一步界定假借和引申概念,理顺二者关系;训诂实践方面,在《说文解字系传》“通释”篇中,有意识地申明大量字词的引申义,并对引申的基本途径有所认识,从而启迪后世学者深入探索,最终使引申成为词义运动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7.
表询问意义的语气副词“岂”、“宁”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副词"岂"、"宁"表反诘意义的用法较为常见,表询问意义的用法则不大为人所知.对"岂"、"宁"表询问意义的各种用法进行分析,考察其来源与发展情况之后认为,其均是由表反诘意义的用法引申而来的.  相似文献   
18.
何书 《学术交流》2007,(4):158-161
认知原型是词义引申过程中思维联想的认知参照点,是联想扩展的基础和依据。在古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中,存在着“概念”、“事件”和“事物”三种不同的认知参照点,即“概念原型”、“事件原型”和“事物原型”,在不同的认知原型导向下获得的多义范畴系统内部各成分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解读经典是一种功夫。中华文化作为经典资源,在反思现代性的链条中具有开发的重要价值。文章以庖丁解牛对话作为案例,以点带面式地揭示了经典需要原初解读、延伸运用和另类照面等方式来展现其价值;同时,还对教育的浅入深出方式进行了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