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19篇 |
免费 | 107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0篇 |
劳动科学 | 9篇 |
民族学 | 144篇 |
人才学 | 58篇 |
人口学 | 9篇 |
丛书文集 | 749篇 |
理论方法论 | 128篇 |
综合类 | 2028篇 |
社会学 | 197篇 |
统计学 | 1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78篇 |
2020年 | 88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311篇 |
2013年 | 241篇 |
2012年 | 277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229篇 |
2009年 | 238篇 |
2008年 | 240篇 |
2007年 | 216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12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114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由于儒家伦理的主导地位及隋唐后佛教内重大乘而轻小乘的倾向等因素,在汉地,《善生经》所揭示“六方”伦理长期沉寂,迨至近代太虚大师始倡扬之。孟子的“五伦”说与佛教的“六方”伦理之间有相似的特性,如:在学说提出上皆来自圣贤的教化,在施教对象上都面临着当时社会等级差异性,在各伦之间的地位上皆具有不平等性,在对人重视上都以物质富足为先导再重教化等。但两者的立意及归宿却是不同的,孟子的“五伦”说是其王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落脚点,而佛教的六方说虽也注重世间伦理建设,劝人止恶行善而求今生善,但其根本上是以超越轮回、了脱生死为目的的,世间伦理建设是其方便、手段及道场。 相似文献
94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其编制中所采用权重的取值和调整特征一直是各界所关心的问题,但目前中国CPI编制中所采用的权重大小一直没有权威机构的正式公布。根据2000—2010年间的CPI数据,采用基于小波的变系数模型对权重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揭示了中国近10年中CPI权重的动态变化特征,这种变化特征也反映了近10年中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943.
回鹘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德国皇家普鲁士探险队在吐鲁番探险时带走的文献之一,现藏于德国勃兰登堡科学院吐鲁番学研究所,是为数不多的译自藏文的藏传佛教文献之一。回鹘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现存数十叶残卷,其中8叶木刻本残卷保存完整。本文将对保存较完整的木刻本残卷文献进行语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944.
帛书《二三子问》“精白”一词凡六见,分属二章中。“龙大矣”章所见“精白”二处,皆取乾象;“根亓北”章所见“精白”四处,皆取艮象,尚秉和先生《焦氏易诂》艮为光明说于兹可得新证。至于乾、艮之所以皆有“精白”象,实因艮之一阳本从乾来,此自《二三子问》孔子论《谦》语及世传《谦》彖可知。艮本乾阳而与乾同有“精白”象,此卦变说之权舆也,汉儒言卦变者,可溯诸此。 相似文献
945.
孟子见于齐王(齐宣王),问询齐王是否“尝语庄子以好乐”,齐王听闻此语瞬间“变乎色”。这一强烈的身体反应,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东汉赵岐等认为齐王的“变乎色”是一种“怒”,“愠恚庄子道其好乐也”;南宋朱熹认为是一种“羞惭”,“惭其好之不正也”;元人陈天祥认为惭、怒兼而有之,“惭者,惭己所好之不正而为孟子所知;怒者,怒庄暴不为己隐辄以告孟子也”。从羞怒心理的产生来看,一是缘于齐王有基本的道德心,“好之不正”给他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压力;二是因为庄暴的告知,使孟子作为“他者”登场,造成齐王在孟子面前产生羞愧心理;三是孟子作为外国嘉宾及贤者身份,使齐王经由“回返自身”而感到羞怒。从“王变乎色”这一现象,既可以看出齐王作为一国之君的政治品性,又可以看出政治生活中公理与私欲之间的张力,还可以看出古典政治观念中的“王道之阶”之所在。“好乐”之“乐”字,宋人陈善、清人阎若璩等读作“悦乐”之“乐”,但孟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属于对齐王的开导诱掖,是权变之辞,属“救时之急务”,其根本的政治追求依然是劝导国君与民同乐,推行王道。 相似文献
946.
付骁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74-181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948.
950.
程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276-278
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是他中期的一篇重要作品,不仅表达了“为艺术的人生”的思想内涵,也全面展现了他的内心冲突和精神上的困境。以《地狱变》为中心,为芥川龙之介的精神焦虑提供一种解释——未完全成熟的纯贞,并从题材、叙事方式、精神内涵、审美趣味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意在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一类作家的特点与成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