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523篇
劳动科学   40篇
民族学   32篇
人才学   114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577篇
理论方法论   188篇
综合类   1668篇
社会学   251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一、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改善心智模式,提高文化素养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眼光的新课题。通过创建学习型研究所、学习型科研室、学习型家庭、  相似文献   
122.
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使用整体描述定性的研究方法意义不大.正确的方法是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文化因子剥离筛选出来为现代社会所用.虽然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作为满足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工具,其对社会的报答力在整体上已经基本丧失,但并不等于它的具体构成因子均一无是用.剥离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精华”而“今用”的工作可分为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进行分解;第二步是对分解后的儒家伦理文化因子加以梳理考察;第三步是加以评价分析;第四步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被评价为好的文化因子做进一步的比较和优选;第五个步骤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中还有潜在价值的文化成分进行改装.  相似文献   
123.
汪海伟 《职业》2017,(18):65-66
本文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的培养上,分析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的优势,探索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微信运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4.
胜任力模型是一种新型人力资源分析、评价的方法,它将人力资源战略和组织战略有机结合在一起。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以胜任力为核心的发展体系,其将持续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所以,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时要进行胜任力的考核。本文将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特征和组成要素以及胜任力模型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体系进行探讨,希望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体系构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5.
“geliable(给力的)”是新兴的“中式英语”词汇。“中式英语”的构词法包括新造词、拼缀法、嵌入法、合成法和词缀法。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传播和社会的认同是“中式英语’’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式英语”具有生动贴切、联想丰富、简练明确、通俗易懂的语义特点。以geliable(给力的)为代表的部分“中式英语”具有“走下网络,融入社会”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26.
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是党的十七大关于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一项新的制度设计.在党代表任期制的运行中,党代表的胜任力和执行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胜任力是执行力提高的基础,执行力则是胜任力优化的动力.在胜任力与执行力的组织体系中推进胜任力模型建构,有助于在执行力的目标指引下夯实党代表的胜任特征,在提升党代表的胜任力过程中解决党代表执行组织相关任务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从执行力的视角研究胜任力模型,高效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战略,选拔和培养具有胜任特征的党代表,带动党代表之整体执行力的提高,将是充分彰显党代表任期制的功能与优越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7.
随着民事审判方式的深入改革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既判力的引入与明确适用势在必行,基于既判力理论的影响,现行民事再审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效裁判的稳定性,也动摇了社会司法权威的应有尊重;但是,既判力的引入与明确适用并非是绝对排斥民事再审的,而是相对适用,允许有条件提起民事再审有其合理性,并是既判力适用的应用之义。将提起再审的制度置于既判力适用的前提之下,才能科学地审视和改革之。  相似文献   
128.
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随着电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突出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电视这种看得见的媒介因素,相当程度体现了人际传播的优势。在如今,电视新闻越发成为政府和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是社会各阶层及时准确地了解最新国内外大事和社会各方面发生的事件的最便捷途径。然而,在电视新闻主流媒体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植根已久的问题。怎样做好电视新闻,不仅是社会各阶层的目光聚焦点,更是现代电视新闻媒体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29.
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浅谈既判力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判力理论是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之一,在诉讼的实体和程序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却经受了长期的冷遇,在立法和实践方面都遇到了很多困难。本文主要从既判力的相关概念、既判力在我国的困境以及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0.
马宁 《阴山学刊》2014,(2):5-10
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在中性技术的作用下从大众传播语境到新媒体语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对如何解读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大众媒介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在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关系变迁的过程中,大众媒介的数字化和关系化、信息网络的社交化和媒介化、多场域复合扩张与连续在场,共同呈现出已成为技术现实的无处不在的媒介和持续不断的信息流,而传播力和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将让这种技术现实继续转化为社会现实,并带来信息价值和媒介伦理等值得反思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