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康有为于戊戌前所构建的政治伦理体系,建基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否弃了性之善恶的两分模式,将人性归于生存之本能。在康的诠释中,他称之为“阳教”之孔教,能够实现“顺人之情”与“节人之性”的中和,既易于使人遵循,又可安顿社会秩序。“孔教”之落实,则需借由上古政教合一的模式,通过再现敷教在宽、治教一体的国家理想,以拯救中国之时弊。纵观康有为前期的政教伦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始终是其构思的动力所在,而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弥合,则是康终其一生的奋斗目标。然而,限于儒学的内部困顿及近代中国遭遇的外在压力,康有为此一拯世救民的思路,最终只成为了他个人的一厢情愿。 相似文献
42.
本文在《<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归去来兮辞》标题的深刻内涵及其正文有关句式的重要意蕴,得出更趋完善的结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辞官之后、诗人归田之前,全赋内容纯为悬想之辞。 相似文献
44.
在中国文学中,如果谈到描写“隐逸”的诗人,自然要举出东晋的陶渊明。《饮酒其五》、《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这些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品确立了陶渊明“陶逸诗人”这一不可动摇的评价。从这些作品的成熟性来看,将陶渊明看成是使隐逸文学确立的作家是妥切的。 相似文献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