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3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17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67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869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小说《红日》取自战争题材,具有史诗般的魅力。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红日》的创作包含着民族特殊时代及作者本人特有的激情,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都洋溢着浓列的情感。这些浓烈的情感给创作与审美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杨晶 《江西社会科学》2012,32(4):183-188
蒙古史诗中对灾难的表达采取了曲折、隐晦的方式。这种方式将蒙古族人民的灾难意识置于幕后,表现了一种面对灾难的独特心灵应对方式,即以对英雄及其活动的赞美、将自然灾难看做"天意"等方式来掩饰其悲剧性表达。这种独特的灾难意识背后有深厚的美学积淀,其缘由在于蒙古族人民审美观念中独特的"刚"性之美。  相似文献   
23.
民国时期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对西南彝族的整合经历了改土归流、施教与同化和治理"夷患"这样一个"治夷"与"化夷"、渐进的过程,这既是国民党民族思想发展完善的结果,同时也是边疆危机下国家认同建设的需要。国家语境下"倮罗"的身份与认同尽管在国家理念与民族现实存在着差距,从民族认同的角度而言,国民政府所奠定的基础,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4.
彝族文化历史悠久,传统的手工刺绣更是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几乎所有的成年女性都能挑花绣朵。彝绣以丝线、毛线、绣线为原料,配以民间喜闻乐见和寓意吉祥的花朵图案;其成品种类大至壁画、小到绣片,包括衣服、帽子、围腰、围裙、荷包、花鞋等各种服饰和图案精美的家居用品。  相似文献   
25.
[摘要]人格结构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也是人类学用来解释族群差异的概念。本文从积极/消极、外倾/内倾、性格/气质等人格结构维度,分析了散杂居背景下贵州省大方县八堡乡彝族与苗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中,由于文化背景及其与各民族融合程度不同,呈现出相似或完全不同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26.
20世纪90年代晚期以来,大量彝族口逐步迁至东莞打工,在他们中形成了一些工头。这些工头作为"中间人"实现与当地非彝族群体互通与共处,并以此间接性融合的方式在当地扎根下来。工头在此间形成一定体系,发挥着劳务中介、族群文化交流媒介和劳务纠纷代言人三种具体的功能。工头作为"中间人"的功能是多元群体在移民社会重组过程中自发生成的彼此互通的重要方式,是该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一种需要。然而,工头本身在此过程中又在固化、形塑和再造新的群体边界。  相似文献   
27.
[摘要]彝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具有特殊的认知加工过程和认知风格。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其认知的重要原因。从语言环境、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大学教育环境、彝族传统认知方式等方面可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彝族大学生英语学习认知的作用机制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8.
空间的认知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特别是对神圣空间生产和建构方面。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空间理论对凉山彝族神圣空间的建构进行研究和阐释,以"木子四作"的世俗空间转换到"木色"的神圣空间化之路为例,认为凉山彝族"木色"神圣空间是被不断生产和建构出来的,反映了凉山彝族对神圣空间的独特观念。  相似文献   
29.
主要论述欧洲中世纪史诗中所蕴含的基督教因素。分别对"上帝"的多次提及、史诗中与基督教有关的数字观念、史诗中的忠君护教思想、基督教对史诗价值取向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论述基督教文化对欧洲中世纪史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对民众生活世界的逐步渗透,许多少数民族口头传统及其代际传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迁。虽然新疆柯尔克孜族的口头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依然保有强韧的生命力,但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活形态史诗演述出现了复杂的发展走向。本文以近年来的田野调查材料为依据,关注从传承人群体数量的骤减到年轻一代习艺从师的动机选择,从"玛纳斯奇"的非职业化到老龄化,从口头叙事资源的萎缩到印刷文本的背诵,从演述技艺的退化到史诗韵体叙事的故事化等方面的内容,尝试对当下柯尔克孜族史诗的存续力量及其显见的式微趋势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