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5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8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22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69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876篇
社会学   59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大凡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原创的以口传或者文本的形式叙述的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创世史诗。彝族先民以口传勒俄的形式阐:释了自己对宇宙万物产生、人类起源的看法,其中无不包含彝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宇宙观对彝族人世界观的形成和方法论的运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2.
德古是彝族社会纠纷解决的决定性力量。德古是彝族社会的世俗权威,熟悉彝族习惯法和判例,并以家支为其依靠力量。但是在民主改革后,家支和习惯法的影响力在减弱,随着彝人对外交往的加强,彝人的观念与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央政府政令在彝区的通达使得彝人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自由和选择,德古在彝区解决纠纷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现在有的地方把一部分德古吸收进调解员和陪审员队伍,他们同法官一起解决彝人之间的纠纷,但德古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解决案件要受法官的指导,更多适用国家法结案,并且无形中在德古中划分了等级,使得德古的处境更加尴尬。  相似文献   
893.
东南亚的史诗表演艺术或称史诗戏剧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以本土化的印度两大史诗为题材的影戏、偶戏和歌舞剧。东南亚的史诗戏剧源于史诗诵读,服务于宗教,既是东南亚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源泉和基础,也是东南亚人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94.
周仲谋 《东方论坛》2013,(6):116-120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成电影,是文学界和电影界的一件大事。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对这部乡土民族史诗进行影像转换,尽可地将原著的复杂主题呈现出来。尽管大量的删剪造成不少遗憾,但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相似文献   
895.
彝族谚语或格言(彝语称“乐比”),在彝族女性的传统教育中具有哲学意义,而且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彝语中.从彝语涉及女性内容的“乐比”中,能够探究出其在彝族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教育作用,并折射出彝族社会女性性别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96.
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生前是国际著名史诗学者、古典学者和口头传统比较研究专家。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简单勾勒了他的学术贡献:作为"口头程式理论"当今的旗手,他完成了从古典史诗研究向口头史诗研究的转折,形成了"内在性艺术"的学说;他创用了"大词"和"传统指涉性"等概念,建立起口头诗学的理论体系;他创办理论刊物《口头传统》,极力倡导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口头传统研究,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人文学术的格局和走势;他通过对口头传统和互联网两者的并置和比较,总结出人类"思维通道"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其学术建树极为可观,未来影响必定将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897.
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作为彝区群众的纠纷解决方式,在调解主体、调解方式及调解程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尽管其存在着违法调解,通过调解宣扬等级观念以及阻碍国家法执行等消极因素,但也具有快速解决纠纷、防止事态升级以及调解成功率和执行率高等积极因素.正确对待凉山彝族习惯法调解制度并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凉山彝区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98.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同时在彝语支系的纳西、哈尼、傈僳、拉祜、基诺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据学者研究,"火把节"自汉唐起,已沿袭1000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火把节"的标志性活动,是于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以纪念传说中的英雄。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之多,内容丰富、优美。本文拟从易学的视角解读两种有代表性的传说,并说明两种不同版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99.
尊胜 《西藏研究》2001,2(2):27-40
格萨尔史诗包括两个部分 ,即至今在民间传唱的口头部分和已经铅印出版的文本部分。其中口头部分占据了史诗的绝大部分的内容。格萨尔史诗虽然呈现出口头和文本交织的繁杂局面 ,但史诗的整体结构却十分清晰 :史诗以格萨尔为中心 ,纵向追溯了祖先“董”氏族的渊源和传承 ,横向铺叙了格萨尔一生的丰功伟绩 ,每个故事在这个坐标中都有适当的位置。史诗的核心内容讲述从“董”氏族———岭部落的衍变过程。史诗提供的这些发展线索 ,能从历史典籍中得到证实。因此 ,我们可以确信 ,“岭”部落、“岭·格萨尔”在藏族史上实有其事 ,而不是民间艺人编造出来的。关于史诗产生的年代 ,经过与藏族最早的《玛桑故事》的比较研究证明 ,它们至少在止贡赞普时代已初具雏型 ,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 ,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民间流传有两千年的历史。格萨尔史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受到藏传佛教的歪曲和窜改。宗教的文人和信教的艺人竭力美化、神化格萨尔 ,力图让格萨尔脱下战袍 ,披上袈裟 ,甚至供到“保护神”的佛龛上。一些史诗的文本中宗教的色彩几乎掩盖了世俗的内容。研究、欣赏格萨尔史诗必须拨开宗教的迷雾 ,寻找格萨尔的原形。  相似文献   
900.
凉山彝族嫫尼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华 《民族研究》2006,(6):45-52
彝族嫫尼是生活在彝区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一些已婚女性组成,她们用自己的巫术为人驱鬼治病,禳解灾难,占卜未来。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凉山彝族嫫尼成巫的原因和条件,她们从事的法事活动,她们的生存现状,以及嫫尼在彝族社会中的地位。笔者所做的调查研究可以增加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