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47篇 |
免费 | 185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4篇 |
民族学 | 135篇 |
人才学 | 36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658篇 |
理论方法论 | 267篇 |
综合类 | 3922篇 |
社会学 | 204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16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96篇 |
2014年 | 344篇 |
2013年 | 304篇 |
2012年 | 360篇 |
2011年 | 393篇 |
2010年 | 425篇 |
2009年 | 424篇 |
2008年 | 442篇 |
2007年 | 372篇 |
2006年 | 359篇 |
2005年 | 313篇 |
2004年 | 251篇 |
2003年 | 237篇 |
2002年 | 213篇 |
2001年 | 192篇 |
2000年 | 171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1.
中国古代文人诗大多注重隶事用典,展现了极高的才气与学识,因此才与学成为古典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特点在宋代诗歌中更为明显,故有"以才学为诗"之论。古人庞杂渊深的知识结构投射到诗歌作品中,给后人的解读与阐释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产生了相应的诗歌阐释模式:以才学为注。而阐释的侧重也相应地从简略的章句、训诂转为对诗歌典故、创作意图的抉隐发藏,溯本究源。 相似文献
112.
阮籍《咏怀》诗其五十六和其七十九,历来无确定之解释。事实上,只要从诗歌所用典故入手,结合阮籍思想与所处时代进行疏证,就可得出结论:其五十六是阮籍回应谗佞之人猜疑与责难的作品,其七十九是悼念嵇康之作。 相似文献
113.
学《诗》以言,魅力倍增——略谈《论语》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69-73
《论语》既有直接对《诗》的引用,也有对其赋比兴表现方法的运用。无论是哪种运用,都能使人感悟到《诗》的美感和作用。"诗言志",表达的是情感,来自于形象思维,这种文学的思维与美术的思维颇为一致,都是对事物形象的描绘。《论语》学《诗》以言,语言表达技巧高超、魅力倍增。 相似文献
114.
刘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2):34-36
<文选>对于梁代作品的选录是文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日本以清水凯夫先生为代表的"新文选学派"常以之佐证<文选>的撰者非萧统.清水先生的见解在中国既有附合者,亦有持异议者.笔者不同意清水先生的有关解释.本文即从徐悱作品的选录对清水之说作一驳议.本文认为,从徐悱之作的艺术性、徐悱在梁代诗坛的地位看,<文选>选入徐悱之作是有充分理由的.徐悱之作的入选不能证实<文选>的撰人是刘孝绰而非萧统. 相似文献
115.
黄永健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6):74-77
因有以禅入诗、入画的传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诗僧、画僧、诗画僧。文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16.
117.
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清诗文专家钱仲联说:“义宁句法高天下”,在近人旧诗的成就上,陈三立被公认为大家。汪辟疆做《光宣年间诗坛点将录》,把陈比作是天魁星及时雨宋江,钱仲联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则认为汪作为江西彭泽人,出于乡人私曲而将陈推为天魁星,诗歌革命派的黄遵宪才是诗国领袖。 相似文献
118.
杨再锋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6):66-69
闲适诗在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在闲适诗中通过琐细生活描写和平易风格表达了应对人生的态度。从中唐整个社会环境和白居易自身特点来看,中唐社会政治、社会风气、儒释道思想、官僚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陶渊明等魏晋以来的隐逸思想,以及职官、园林、洛阳地域个性等外部诱因都对白居易闲适诗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9.
杜莹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岑参是盛唐最具代表性的边塞诗人,一生两度出塞,历时五六年,对边地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积极的反思,创作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其中作于凉州的七首诗,情感意蕴丰厚,广为传诵。这七首诗或记行踪述战事;或抒壮志发乡思;或怀前贤念友朋;或描名胜、绘风情。诗歌呈现出慷慨悲凉的情感特点,表露了诗人在凉州时期复杂的心境,堪称诗人前半生艰辛跋涉的心灵史诗;同时岑参以诗歌为媒介把凉州的物候地貌、风土人情,异域文化传输到内地,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岑参的凉州诗又有文献传播和保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0.
汪洋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65-67
Jespersen在其经典之作Philosophy ofGrammar里提到汉语语言学家对动词的另一个称谓,并将其英译为“the living word”。从术语翻译的三大标准来看,并结合对Jespersen相关著作的研读,邓文韬等将此英文表达还原成“活字”显然比“有活力的词”更恰当。但邓文韬将此“活字”与“诗之眼”等同起来却又有失偏颇。通过对“活字”的由来和意义详尽的梳理,可知这个语法术语与诗眼有本质区别,“活字”才是“the living word”的准确对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