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63篇
理论方法论   114篇
综合类   811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通过反思阿多诺对康德先验自由的批判,揭示该批判的实质是对理念本身进行机械的还原论操作,能够为长期被“污名化”的康德式形而上学理念“正名”:自由的二律背反是关于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条件的形而上阐明,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批判蕴含;作为形而上学理念的先验自由蕴含着无法被经验性社会关系同化的“真理内容”,因其抽象而得以保留其不可被化约的批判潜力。  相似文献   
42.
《东岳论丛》2019,(6):184-190
孔孟荀之间的学术流变是反映先秦原始儒学发展演进的一条重要主线。荀子与"孔孟"相比,如果说孔孟之学是"以仁为本"的话,那么,荀子之学则可谓是"以礼为宗"。"以礼为宗",突出规范之于秩序建构的作用,体现了荀子在战国晚期新的历史语境下对群体社会秩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礼"无疑是荀子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其所言说的"礼"不仅是实现群体社会秩序的保证、是成就个体道德理想人格的依循,还是天道宇宙运行的依据,由此,荀子的礼论就有了政治学、伦理学和形上学的多维意蕴。三方面比较而言,"礼"首先是政治学意义下的,其次是伦理学意义下的,最后才是形上学意义下的。这种区分,与荀子哲学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进路以及重建秩序的强烈政治追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3.
心身问题的问题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笛卡尔时期奠定了心身问题的古典结构,即心身问题的两个基本面、解答的基本思路及困境。现代心灵哲学(特别是英美传统)之思维方式有了一些新特点,即不愿接受无逻辑负担的直觉、不会直接引入上帝超自然力的干预、自上而下的思辨式的形而上方法深深受到怀疑。现代哲学在研究心身问题时引入了三个新的视角,即指称问题、语言问题和还原问题,进而细化了心身问题的古典结构。心身问题奠基于笛卡尔开始的主客二分的祛魅的现代性世界观,自由意志问题是能否跳出心身问题之困境的试金石,而心身问题又是我们能否跳出现代性图景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44.
现实实践、历史生成视野和现实的个人作为三大理论支点,支撑马克思哲学完成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和超越。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哲学以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为立足点来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规律,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理性自身逻辑运演的思维范式;用历史生成视野来历史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路径,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静态还原分析方法;把人的本质界定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最终解放的关键是社会关系的合理化,放弃了以规范伦理为基础的个体性世俗化拯救道路,走向以独特社会主体(无产阶级)支撑的社会理性发展之路,从而真正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5.
论技术的本质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座架"本质确实是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这种本质不是技术本身固有的,而是在科学、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改变影响环境技术创新的这些因素,建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  相似文献   
46.
哲学的新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是寻根问底之学。西方传统的旧形而上学从感性中具体的东西追问到理解中抽象的东西,以普遍性概念为事物之根底。现当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不满足于以抽象概念为底而转向现实性,认为任何当前在场的现实事物乃是以隐蔽在其背后的不在场的、然而同样现实的事物为根源。前者片面尊崇理性、思维,后者则进而注重想象。西方哲学的这种转向给文艺观、历史观、语言观等等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所广为倡导的哲学有类似西方旧形而上学的模式之处。本文最后主张,新的哲学应是以想象加以沟通的精神空间。据此,作者在文末初步设想了一些新的哲学方向所需要着重研讨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47.
伊尼斯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理论奠基者,其传播理论主要由传播偏向论、媒介决定论、西方文明危机论等核心观念构成。这些传播观念渊源有自,是在继承前辈理论家传播思想的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对伊尼斯传播理论的核心观点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这些理论观念的学术渊源和思想谱系,对深入理解伊尼斯的传播理论,给予其合理的学术评价与学术地位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8.
奥林匹克比赛和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奥林匹克精神,为希腊的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传统创造了在文化价值观与哲学观念方面的丰富背景.该传统与中国这一方面的传统相联系,会为我们找到一种新的奥林匹克精神,这种精神基于希腊与中国精神的结合.这对于新的世界秩序以及世界范围内个体与团体的新的社会和谐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本土的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传统对于这种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形成将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9.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和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诸论题。维氏之目的是为可说者和不可说者划界。语言和世界逻辑同构,语言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自我就是世界界限。维氏之唯我论并不彻底,因为世界之外尚有不可言说者。作为世界界限之自我乃是形而上学主体,它并非世界内之事实,并非世界内之实体,不能为语言所捕捉。单纯的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本指世界内之事实,而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实际上否定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50.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