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63篇
理论方法论   114篇
综合类   811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西方哲学的自我发展典型的以形而上学描述与修正的辩证统一为内在逻辑,正是形而上学所表达的深刻的发展逻辑深深地影响着西方哲学乃至人类知识、文化方式发展的进程.以对形而上学在描述与修正方面的认识为线索不仅可以重新梳理西方哲学发展的自在旨趣,即体现形而上学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类型的深刻内涵,又可在对形而上学发展逻辑的揭示中获得重要启示,反观作为存在于中国文化转型重要机制的西方哲学的中国化逻辑,在此对照中提升对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的深刻认识.即这种认识不仅仅局限于阐发西方哲学中国化历程与形而上学同一逻辑的“描述与修正”,更能够在现实中诠释形而上学的内在意境,解说西方哲学中国化样态中蕴含的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形态发展的合理动力,探索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92.
康德在对传统的一般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时,划定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范围,人们超出这种规定性所认识到的形而上学的对象是"诡辩的假科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人们研究和批判的对象划定了界限,即以人的实践为前提的人类自然,若跨越这一界限去探寻在人之外的纯粹自然,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但是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又有所不同,康德是以不可知论和二元论为出发点以建立新的道德形而上学为归宿,而马克思则要抛弃任何先验的和超验的形而上学,可见,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93.
杨楹 《天府新论》2015,(2):16-22
从蒲鲁东的理论视野来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并且其理论支撑与内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因此,蒲鲁东判断,作为"矛盾的体系"之经济学中的"哲学"是"贫困的"。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以蒲鲁东为直接批判对象,而处处都将批判指向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观念论哲学。在批判的过程中,深刻地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波普尔的理论架构中,波普尔按照他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与逻辑、方法原则与标准来审视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科学,进而对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社会规律"都一一加以否定,其目的是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原则和逻辑来建构"社会科学"。"理论"要超越"贫困",就必须坚持理论面向现实生活的根本原则,抓住现实生活或时代的根本问题,一言以蔽之,"理论"必须以"真实的问题"为指向,方可彰显理论在批判现实、建构未来之途上的革命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94.
形而上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形而上学的含义出发 ,分析了几种形而上学的界说 ,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反对、拒斥形而上学的过程与意义。对近年来新的形而上学的复兴、一些人对形而上学的召唤作了剖析 ,指出了任何作为哲学含义的形而上学都必须从一定的假定出发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95.
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20多年来国家理论的复兴是政治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关于国家的自由放任主义与干预主义分析框架都已不足敷用 ,各种不同立场上的理论家正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对国家作出新的思考。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为了回应来自政治、理论立场上的责难 ,还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更好地推进政治发展和政治建设 ,都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不是现成的 ,而是解释学的 ,我们就既要努力阐发一个超出经济决定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又不能满足于一味地从原著中辨认与寻找 ,而要结合时代最重要的经验创建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96.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界,“辩证法”的论说占有突出地位。特别是后半世纪,几乎所有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都知道辩证法,也会从辩证法来论说问题。然而,中国人所学所说的辩证法,却是从俄国传过来的。斯大林及其以后哲学家们的观点,对中国哲学界影响很大。并不是说这些俄国人对辩证法的论说都是错误的,但其在一些基本点上,却与他们所号称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甚至与列宁自1913年以后在辩证法上的理解相去甚远。这里,最为突出的,就是对辩证法主体的规定。斯大林及其以后的哲学家们将之确定在自然界,从而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7.
胡适从杜威实验主义思想出发,对戴震哲学作拒斥形而上学的解读,认为戴学是真正具有拒斥形而上学品格的新理学。这一研究具有反“五四”前后兴起的玄学之意义,具有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98.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Bel)的“艺术乃是意味的形式”命题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学界对此命题的阐释和理解却很难令人满意,对已成为艺术家们口头禅的这一著名命题,只是指出贝尔论证上的某种失误(如中外均有人指出贝尔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即用“有意味的形式”和“能唤起人们审美感情的形式”互释)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将此命题视作只是一个有关绘画艺术的形式主义命题,而对其深刻内涵不做发掘;更不将之联系于其美学思想整体和美学史资料及思想背景,尤其国内美学界对贝尔将“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所作出的近乎简单的否定也似有商榷之处。鉴此,本文力图将“有意味的形式”加以重新“品味”,特别对其中的“意味”联系中外美学思想及贝尔的美学整体加以较为细致的理解和阐发。这样做的结论是:贝尔美学的核心和有极大启发性的部分恰在他的“形而上学假设”即把“意味”与“终极实在”相联系及有关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  相似文献   
99.
古希腊神话是旺盛的感受力和强烈的想象力的产物,其中所讲的技术是当时现实机会技艺和幻想的非现实技术的混合物.有关技术的神话蕴含了希腊悲剧形式下的技术形而上学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技术对于人类产生以及生存的本原意义.技术与人、神共在,技术性生存是神赋予人的本性;神人同性,恰是在自然力面前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确证;然而"技术"本身又是具有原始性缺陷的存在,为此,神(话)对于人类拥有技术表示担心,而道德则借助被赋予了神性的自然力成为规范人性和约束人的行为的内在尺度.  相似文献   
100.
无论being(Sein)一词本身是不是系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系词含义是它的主要含义。最保守地说,至少它字面上就有系词含义。所以,应该将being译为"是",应该在汉译字面上体现出它的系词特征和系词含义,并且应该主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它。谈论being的翻译,也应该考虑系词的意义,即使认为应该将being译为"存在"并为这样的观点辩护,也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谈论"存在"与being的关系,而不应该回避系词的谈论,或在系词的问题上避重就轻。Being及其相关问题,包括其系词含义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语言学和逻辑学的问题,而是哲学本身的问题,是形而上学中最核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