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聊斋志异》中有许多小说与哥特式小说同属鬼怪小说,它们都使用"灵与肉"、"罪与罚"、"死亡与复生"、"此岸与彼岸"的母题。但是,前者关注"灵"与"肉"在人身上的地位,后者则关注"灵"与"肉"的冲突;前者根据"人"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后者则根据"神"的标准为主人公定"罪"设"罚";前者表现"死亡"悲剧时关注面比后者更为广阔,使用"复生"的母题也比后者更多、更积极;前者的"彼岸"是"此岸"的翻版,两个"世界"的关系是"隔而不绝",后者则将"彼岸"描述为未知的世界、将两个"世界"的关系处理为完全隔绝。因此,《聊斋》中的鬼怪小说具有独特的"中国式"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32.
撑向彼岸的渡船——《边城》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勋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3):93-96
渡船在小说《边城》中, 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具有原型意味的意象。它作为通向彼岸世界的承载物, 对应于小说的故事叙述,通过《边城》富于生气的描绘, 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的原型。它暗示了一种诚与善的文化的不完善性。小说因此透视人生命存在的本质状态,实现了它的形而上意味。 相似文献
33.
探索新的哲学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理论品格决定了哲学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为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经历了从作为僵化教条体系的彼岸哲学向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回归。这一历史性回归为我们这些哲学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和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4.
黎学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3):74-77,109
论文从纷繁复杂的苏联哲学发展历程中抽取出了一些具有贯穿性的特征,并阐述了正是这些特征将社会实践与理论哲学不分彼此地完全混合到一起的主要原因。虽然"过去"有过去的理由,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学术型哲学与实践理论不应彻底混为一谈,此岸与彼岸之间还是界限分明为好。 相似文献
35.
36.
韩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37-40
圣诞文化是随着基督教传入并逐步在中国语境下所形成的异质文化现象,尤其是在 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历史情境下,圣诞文化方兴未艾。相对于本土文化,这是中国基督教 信徒构建的\ 相似文献
37.
胡志颖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4):95-102
汉语言文字作为表意-词符文字,它的训导机制、双重悬隔、双重联想的特性及其所达到的效能,与彼岸性事态的表达最为贴近,营造不可及的彼岸性境域。 相似文献
38.
李祥文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63-67
救赎是人在面对死亡时,可以坦然地接受的境界。救赎关乎人的终极关怀。古今中外,终极关怀可以分为寄托理想于彼岸、体悟宇宙本体和关怀人类命运、人生意义等三种类型。中西文化虽有不同,这三种类型都在中西方的艺术上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艺术救赎灵魂成为可能。艺术可以表现为对精神彼岸的无限向往;艺术可以表现为对“万物一体”的深刻体验;艺术可以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在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泛滥的今天,艺术的救赎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39.
生存的苦涩与死亡的超越——论阮籍的悲剧人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小敬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2):10-12
本文从两个层面探讨阮籍的悲剧性生存。第一,从生与死的不同结果比较嵇、阮的心态,突出阮籍“活着却更难”;第二,阮籍的死亡焦虑意识及彼岸世界的不可追求,深化了其生存的形而上痛苦。 相似文献
40.
卢红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02-204
“校园·彼岸”是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创建的一个高校与社会、企业互动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求职的开放式文化平台,是一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发展指导与就业指导的新模式。接近现实生活、凸显人文精神和强化职场舆论引导是其特点。它具有整合社会资源参与校园共建的作用,能够给处于迷茫期的大学生和焦虑中的求职大学生点亮希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