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90篇
社会学   25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3月14日,本刊外宣调研基地挂牌单位——苏州世华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林元和徐州市睢宁县政府签定捐赠2000套学生课桌椅意向书,旨在帮助该县部分贫困学校,改善学生学习条件。本刊及苏州市相城区侨办、徐州市侨办、睢宁县政府相关领导参加考察和签约活动。  相似文献   
92.
徐州是两汉楚国和彭城国统治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400多年的发展在这里留下了众多规模不一的墓葬。数量占绝大部分的中小型墓葬中出土了数量丰富的明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建筑模型,生活模型,家禽、家畜模型等,反映汉代农业发展的明器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明器是对当时经济形态的直接模拟,从中可以窥见汉代徐州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3.
徐州煤炭的开采可以追朔到宋代,而采用近代技术与组织形式大规模开发则始于晚清,先后经历了利国矿局、贾汪煤矿公司两个时期。民国时期,徐州煤矿曲折发展,先后经历了贾汪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煤矿公司前期、柳泉炭矿和华东煤矿公司后期等四个时期。徐州煤矿展现了既"建立早"又"发展慢"、既依赖"官府"更依靠"市场"、既采用"土法"又引进"洋法"等鲜明特点;受到时代、区位以及经营者决策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产生了促进徐州城市发展、促进江苏产业结构平衡、促进中国近代化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4.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徐州都市圈空间重组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述国内外都市圈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计算徐州都市圈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划分出徐州都市圈的空间层次范围;并运用分形理论,对比分形的自相似特征,分析徐州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的空间重组方案.  相似文献   
95.
徐州位于黄淮海平原,自古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文化兴盛。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后,逐渐在神州大地传播开来。徐州作为中国古代多种宗教汇集之地,这里佛刹林立,高僧云集,为当时佛教重镇,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6.
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由于黄河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运,明清黄黄黄徐州黄黄黄黄黄黄黄黄开黄黄黄黄黄河黄黄河黄中河等几条黄运道。运河河道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黄黄黄黄黄黄黄农业生产黄商品经济黄社会秩序都产生黄重要而深远黄影响。  相似文献   
97.
明代徐州段运河的乏水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楠 《兰州学刊》2007,(8):161-165
黄河的决徙变迁,经常导致黄运交会的徐州段运河水量不足.为确保漕运畅通,明政府采取了引黄河水、东诸泉、沁河水,疏濬河道,修建闸坝、堤防等应对措施.到万历中期黄河两岸全面筑堤以后,黄河主流被固定于徐州运道,乏水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好景不长,此后水流愈加湍急险恶,河堤决徙频繁,不得不改道泇河,避黄行运.泇河的开凿由引黄河水改为引沂、沭河水,避开了徐州段运河乏水问题的困扰,但是也给徐州城市发展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8.
许峰顺  朱彬 《城市》2012,(3):22-27
徐州市铜山区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居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的徐州都市圈核心,为徐州市五区之一。铜山区隶属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徐州,环绕徐州市云龙区、泉山区和鼓楼  相似文献   
99.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中国飞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