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徐志摩1920年离美赴英求学的真正原因不是为师从罗素,而是想追随政治学家拉斯基.徐志摩最终没能够拜罗素为师,也不是因为罗素为了反战和离婚已经被剑桥大学"除名".罗素1921年是主动辞职离开剑桥,与反战和离婚无关.徐志摩于1920年10月与罗素建立联系,当时伦敦英国华人协会、剑桥邪学社分别邀请罗素夫妇发表演讲,徐志摩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由于徐志摩的穿针引线,梁启超的英文著作得以纳入由罗素担任学术顾问的"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国际文库".徐志摩还著文研究了罗素的政治观、中国观,以及儿童教育思想,这些文章反映了徐志摩对罗素思想的认识及所受影响.  相似文献   
32.
植物人生     
董改正 《中华魂》2014,(4):40-40
正"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这是金岳霖题赠民国名嫒沈性仁的藏头联。沈性仁是浙江嘉兴人,其夫陶孟和是著名社会学家。人如其名,性仁淡雅如菊,亦风韵雅致,让林徽因赞叹、歆羡,让金岳霖倾慕。她去世后,金岳霖写下情深意切的祭文,被称为民国最动人的文章。费正清称她为"我的朋友",徐志摩和她共事翻译。她的人生中往来着当世名流、多情才子,却清雅清洁,没有任何绯闻。金老说她"佛家的居心遇儒家的生活"。她是白话文的先驱,翻译的《遗扇记》,是最早的白话语体文本;她和丈夫翻译的凯恩斯《欧洲和议后的经济》,是在1920年。和徐志摩合译《玛丽玛丽》,震动文化界。而她1921年翻译由商务社出版的房龙名著《人类的故事》,在中国掀起了"房龙热"。曹聚仁先生兴奋地写道:"20年代偶然买到中译本《人类的故事》……我发痴似的,把这本史话读下去。车来了,我在车上读。晚饭吞下后,就靠在床上读,一直到天明……这50年,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什么书这么吸引我了……房龙对我的影响,实在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相似文献   
33.
"自我同一性混乱"这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来的。本文以心理学的视角去解释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恋,认为在伦敦的时候,正处于"同一性危机"的林徽因对徐志摩产生了朦胧的爱恋;随着"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林徽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对徐志摩的爱也渐趋理性。而这些转变与林徽因的幼年经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吴宓作为“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学主张过去一直受到批判,其实他对于新文学并非完全反对,只是在变革途径和思路上与新文学代表人物有分歧。事实上,他对新文学创作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倒是十分肯定的,例如对于茅盾的《子夜》.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正是吴宓。本文即通过介绍吴宓与徐志摩的交往及吴宓对新诗的评价,说明对于吴宓及其文学现有必要给予全面评价,不可以仿盖全,简单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35.
对于徐志摩的诗歌,人们多以韵律的轻盈、意象的新颖美妙以及艺术风格的飘逸灵动论之,至于其中蕴含的绚丽色彩、风格各异的绘画艺术却没有人提出来专题探讨。本文从诗歌意象的组合、色彩与个性情感的关系、西洋画与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及绘画美的动态表现四个方面进行论析,阐释徐志摩作为天才的诗人与学者,如何在诗与画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中寻求契合点,成就其诗歌艺术的绘画美。  相似文献   
36.
37.
徐志摩酷爱“墓庭的光景”.这类关涉着生命和死亡的“终极性意象”,显露出诗人灵魂深处发生的断裂.写诗的徐志摩,与读社会学的徐志摩,扦格柢牾,使他感受到一种走不出的巨大悖谬.苏珊·朗格睿智地指出艺术形式与人的生命形式之间的“同构”性,这与诗人生命“同构”,且由此可洞悉诗人灵魂隐秘的意象,对徐志摩来说,就是坟墓.  相似文献   
38.
王学海 《云梦学刊》2013,(4):108-115
徐志摩诗的误读,以及对他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的浅层次诠释,至今仍然贻误着读者。如果从时代背景来考察,以诗人艺术地政治介入,行进中的矛盾二重性,文化素养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去纠正历来对几首徐志摩诗的误读。并通过对徐志摩与三位女性的深度剖析,找出他与三位女性纠缠中深蕴的悲剧精神,以及此悲剧精神对徐志摩本身成功行为的一种再诘难。  相似文献   
39.
张建安 《社区》2011,(5):43-44
1925年9月.沈从文前往松树胡同七号拜访徐志摩。此前,沈从文因喜欢徐志摩的散文,通过信。这次见面相谈,二人结为好友。  相似文献   
40.
阅读剑桥     
钟芳 《老人世界》2011,(8):41-41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再别康桥》,宛若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唤起了人们对剑桥的无限遐想,剑桥也由此变成了无数中国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