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吴经熊是20世纪的法学大家;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优秀的诗人、散文家.两人不仅是推心置腹的知己,更是一生至交.这是一段拥有迥异个性的两位先生之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42.
吴芳吉与徐志摩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卓异而又英年早逝的著名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历史上都遭受过偏见与误解,但在今天,二人的名望、评价、影响力却迥然有异,究其原因。除了二人的家庭地位、社会交流等原因外,最根本的是现代文学观念对新旧诗体不同的褒贬态度。  相似文献   
43.
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最为典型的唯美主义者,艺术至上主义者。鲁迅的“神秘主义”论,茅盾的“代言人与挽歌者”说,周作人的“性灵说”,胡适的“自由、美、爱”说及林徽因作为恋人的解读都很精彩,但他们都强调一点而失公允和全面,反而把徐志摩“复杂”化了。徐志摩的唯美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表现世俗肉欲之爱和精神之爱的爱情诗里,他无疑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激情的陈述与言说者。  相似文献   
44.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是徐志摩四首康桥“情歌”中最优秀的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面来看的确是抒写作者故地重游又将再度别离的不舍与依恋,诗人用明丽柔和与易生惆怅的夕照晚景做衬底,渲染了作者重回母校的喜悦与再别母校的伤感与无奈,但伤感与无奈仅限于这一层面,该诗就会停滞于肤浅,而以此为基础所做的剖析与认识也将误导读者而使其永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绝不应机械地从字面意义出发简单地对其进行认识与  相似文献   
45.
《爱眉小札》体现了徐志摩的理想爱情观:爱情是神圣的,是光明正大的,是具有感召功能的。本文由此阐述了徐志摩理想爱情观念形成的原因并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46.
徐云华 《老年人》2014,(10):22-24
正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等。他与徐志摩、郭沫若是同学,并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与鲁迅创刊合编《奔流》,是"左联"发起人之一。1938年,他到新加坡参加抗日活动,被推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尼苏门答腊岛。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了首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抗日英烈,郁达夫位列其中。  相似文献   
47.
1922年出版的日本小畑薰良翻译的<李白诗集>,是李白诗歌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个人专集,也是中国古诗散体意译风格的一部代表作.全书融翻译和研究、作品与资料为一体,为西方读者比较完整地认识李白及其诗歌提供了一部有分量的文本,它对扩大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产生了积极、持久的影响.冯友兰、杨振声等人对小畑薰良的翻译曾提供过帮助.1926年,闻一多、小畑薰良、徐志摩等人围绕这部<李白诗集>,在<晨报副刊>开展了一场关于翻译问题的讨论,提出的主张在当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参与的这次学术讨论,在中国现代翻译批评史上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48.
民国是一个国力衰微的时代,但它却盛产大师.章太炎、蔡元培、陈寅恪、梁漱溟、梅兰芳、徐志摩、闻一多、张爱玲、梁启超……他们在文学、哲学、史学、语言学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还有像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这样的大画家,鲁迅、沈从文、郁达夫等享誉世界的作家,也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民国为何会出现这种百花盛开、百家争鸣文化盛景?  相似文献   
49.
本文把徐志摩编辑时期的《晨报》副刊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与李大钊、孙伏园的比较之中 ,考察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及其与徐志摩本人思想、个性间的内在联系 ,力图使人们对徐编辑的《晨报》副刊及其价值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