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1.
历来的五四文学研究,都离不开对作者生平传奇性的关注,甚至将之标签化,徐志摩新诗的典律化过程更是如此。徐志摩被定义为浪漫主义者,"生平研究"和"浪漫主义诗人"的刻板印象,遮蔽了他的创作面貌,其后期批判现实和社会的诗风,很容易被忽略。就徐志摩的诗作而论,哈代对他的影响显然更加重要,由于阅读和翻译哈代,徐志摩刷洗掉文言相杂的语言,同时也让他关注到人生并不完美的、黑暗的那一面。这一类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诗作,才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在诗的技艺上,它们是比较成熟的作品。评价徐志摩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该加入这些历来被忽略的诗,且应着重考察现实主义对其诗风的影响,以重新建构一个更完整的徐志摩。  相似文献   
52.
更正     
马恒超 《金陵瞭望》2005,(20):52-52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近代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曾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据称当年在南京,她与中国著名诗人、“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的徐志摩邂逅、结识,并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异族未了情缘。  相似文献   
53.
<正>伴随成长脚步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生困惑,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着自己艰难摸索。然而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拥有智慧和一颗柔软的心,他们就是心理咨询师。本刊每期将邀请一位国内著名心理咨询师做客心理会客厅,聊聊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告诉我们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给别人带去幸福。  相似文献   
54.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对徐志摩的认识是从这首诗开始的,是在初中的课本上。但对他总就没什么了解,所以与他的“初识”也就随着《再别康桥》的结束戛然而止了。  相似文献   
55.
剑桥数桥     
子逸 《老人世界》2020,(1):43-44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志摩这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唤起了多少人对剑桥的无限遐想,剑桥也由此成为无数中国人向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56.
徐志摩是一位公认的天才诗人,曾负笈英美多年,饱读过英美文学典籍,回国后在北大、清华等学府教授英语,具有深厚的中英文功底。因此,作为译者,徐氏无疑具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但于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译界评论不一。有鉴于此,笔者特撰写本文,主要对诗人徐志摩的诗歌翻译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和辩证的探讨,同时拟对近年来我国文坛和译坛出现的关于徐志摩之与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与刘全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57.
他徘徊在那幽深的雨巷 “请问先生,我们能不能去您二楼的房间,从窗口拍对面徐志摩先生当年的旧居?”未待我作答,同来的一位中年女士立即补充道:“我们刚从美国来上海不久。”  相似文献   
58.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前期新月派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从艺术到内容都表现出明显的绅士文化特征;伊凡·蒲宁是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小说家、诗人,其创作享誉世界文坛。本文试通过对这两位不同国籍著名诗人诗歌创作的分析,探讨他们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共同绅士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59.
李北方 《领导文萃》2012,(12):23-25
这是个足以让观察者失去描述能力的时代,时不时就会出一档子事,让人心惊肉跳,让人莫名其妙,挑战人的承受力,也挑战人的想象力。就像徐志摩当年的感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的,没人知道明天还会发生什么更奇妙的事情。  相似文献   
60.
赵家耀 《社区》2012,(27):53-54
“请问先生,我们能不能去你二楼的房间,从窗口拍对面徐志摩当年的旧居?”未待我作答,那位中年女士立即补充道,“我们刚从美国来上海不久。”她吃力地说着我很难“破译”的汉语“密码”。这时,邻居走过来轻声地对我说:“那胸前挂相机的男士是徐志摩的孙子”听罢,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继而又惊喜又愕然,于是我忙下意识地端详起这位身材高大、形象丝毫不逊于诗人祖父的后裔。眼前的这位男士名叫徐善曾,经过我仔细端详,他果真和书中徐志摩的形象有几分相像,且同样戴着那近乎圆形镜框的眼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