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4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1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5篇 |
人才学 | 31篇 |
丛书文集 | 100篇 |
理论方法论 | 14篇 |
综合类 | 290篇 |
社会学 | 50篇 |
统计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7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29篇 |
2007年 | 35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541.
"X控"族词,其语义最初产生于ACG(动、漫、游)领域,出自日语"コン(con)",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或极度喜欢、异常偏爱某事物的人,给人以变态感,与"痴"、"癖"相似。"控"是一个附加式"类后缀",语义为"相同或共同的"、"一类人"。"X控"族词,其语义="1个义类(控)X1个义象(X)"。对其意义,"占据一点,控制一片",便会不再让人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542.
孙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4-47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关于程序的研究呈现出一系列变化:首先,程序不再被仅仅解释为诉讼程序,其所指与能指范围扩大。其次,程序不再被仅仅视作手段,其独立性质、地位和价值被认同和强调。最后,程序的价值不再被仅仅定位于效率、稳定和安全,而越来越与法治、民主、自由、人权、正义等价值目标相关联,且联结的关节点正在于现代程序控制权力滥用以保障人权的价值指向。前述程序研究的后两种变化特别是程序之于控权意义的强调,所导引的是一个关于程序性立法的主旨和价值指向的讨论,这一讨论将在近期行将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之一的“维护”和“监督”这两个方面之间展开。 相似文献
543.
霍小霞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418-420
行政法学的研究核心是行政权力,行政法学领域基础概念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研究也避不开行政权力.行政权力的法律属性决定了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也必然同属法律关系范畴.因此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关系应变更为:行政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的前身,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继续调整行政关系的结果,是一种"法律关系"的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544.
本文从讨论修辞、修辞学和语用、语用学的定义入手,重点讨论了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关系及二者的发展方向。修辞学和语用学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是它们是两门平行发展的学科,其异远远大于同。现有不少关于修辞学和语用学关系的看法之所以不妥,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修辞学、语用学的理解有误。近年兴起的"接受修辞学"、"修辞控效说"、"语用修辞学"等修辞学新论难以经得起推敲。革新中国修辞学的可取之道是多做原创性研究,多修正业已发现的缺陷,多研究口语修辞,而不是在概念上标新立异,创立未经扎实论证、也没有原创性成果支持的各种修辞学假想。 相似文献
545.
杨阳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90-91
以网络新词XX控为例,从其起源考证起,以自建小型语料库为参考,描述其使用现状,重在探索其生成机制的认知理据,以期为网络新词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546.
运用语言在于不断地做出选择.语境的存在为话语生成和理解创设了有效的交际处理场,语用过程实则主体对语境做出选择的过程.谈话中,主体往往可以通过语用行为能动地对语境施加影响,运渐引导语境向有利于交际的方向发展.交际者意识的能动性是语境控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47.
检察权具有制约与监督国家权力的双重功能,一个国家选择的权力控制理论和模式是理解检察权制度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权分立”理论下的权力制约模式是西方国家实行权力控制的有效尝试,注重分权与制衡.“权力一元分立”理论下的权力监督模式是我国实行权力控制的现实选择,注重权力的内部分工与外部监督.正因如此,中西方国家的检察制度在“原点”价值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长期以来,我国检察理论和实务界逐渐疏远了制度“原点”价值的学术争论和实践探索,弱化了检察权的法律监督功能.为增强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中处于更优越的地位,应将检察机关的诉讼权能与监督权能相分离,权力制约与监督相区分,坚持“禁止双重监督”的原则,跳出传统检察权制度的框架和仅限于诉讼监督的范围,回归我国检察制度的“原点”,以对行政权和审判权的监督为核心重新配置检察机关的权能,走自我完善和自主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48.
刘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96-198
安德列·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是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奠基人之一,他在代表作《翻译、改写与文学名誉的制控》中提出“制控论”翻译思想,认为改写主要受意识形态、诗学形态和赞助人的限制。本文回顾了勒菲弗尔“制控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澄清了国内对“制控论”以及文化学派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49.
李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114-118
早期素质概念内涵狭窄,仅指自然性的心理、生理学意义上的含义,后来演化而丰富进社会性的教育学或其他意义上的内涵。至21世纪初又出现了“动控素质”问题的研究,强调在人才培养中,培养积极动控素质的重要性。考察素质概念由狭义到广义的演变过程,在具体评析学术界流行的三个教育学素质概念的得失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教育学的素质内涵;同时,在对教育学素质的结构分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动控素质,尤其是积极动控素质的提出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50.
突发事件情境下中国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海峰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1)
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抢购事件为研究背景,分析了冲动性消费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基于调节导向理论提出突发事件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冲动性购买行为的基本发生机制.文章提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中国消费者过于注重自我保护,在突发事件情境下往往会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以当前防御调节导向取代长期提升调节导向成为主导调节导向从而引发冲动购买,同时外控型人格特质则进一步加剧了冲动购买行为的扩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