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90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593篇
社会学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论诗术>是现存亚里士多德讲课稿中最难释读的文本,晦涩到难以理解的地步.绎读<论诗术>第2、3章,可知它讨论的不是如今所谓的美学问题,而是政治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从如何作诗的角度来解释人的生活方式有德性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32.
农业伦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旨在重新反思农业和食品研究与生产相关的道德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及底线伦理,构建条理分明的统一的伦理学框架,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决策者审慎考虑农业创新战略和决策。农业伦理学的兴起首先归因于农业和食品生产领域出现的诸多伦理悖论,也与当代农业和食品生产体系的明显失败相联系。农业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创建和建制化得益于一批具有人文情怀的农业科学家和对农业与食品相关问题高度敏感的哲学伦理学家的携手合作。农业伦理学研究需要诉诸一种复杂的理性的均衡机制,采用一种对直觉、原则和理论及情境的均衡考虑的"关联性"论证方式和分析程序。农业伦理学通常采用的功利主义方法日益面临很大挑战,有助于对农业伦理问题进行多层面分析的"伦理矩阵"可视为农业伦理学研究服务于公共决策的重要工具,可持续农业或许是建立在农业伦理学和公共决策交汇点上最主要的规范性理论。  相似文献   
33.
借鉴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二维划分、参考科尔伯格品德心理学思想(道德推理形式与道德判断内容),从横切的静态结构看,价值品质可被解析为一体两翼之结构:价值品质=价值原则+价值智慧。以此应对价值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内容和所依据的正当性标准,二是如何作价值判断与选择,即价值智能的问题。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葆有良好价值品质,其中价值智慧是价值品质的灵魂,是价值实践中"正当""善""幸福"三者统一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34.
关于正义是一种德性还是一种规则的争论,在古希腊既已存在,柏拉图坚持从德性的角度寻找正义的概念,而反对从规则的角度去定义正义.但正义首先要料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从规则的角度来认识正义才能更加接近正义的真实.不过,正义首先作为一种伦理规则,却又不能仅仅止于伦理规则,比正义规则更为根本的是体现在规则中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35.
幸福浅见     
幸福问题一直都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然而到底什么是幸福,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幸福不仅仅是物质幸福,也不仅仅是精神幸福,而是二者的统一,因此,幸福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德性的完满以及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与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36.
人的全面发展视界中的高校德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视德育的个体性、发展性功能是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这种忽视会影响学生对德育的需要、认同 ,也影响了以德育促进人的发展完善根本作用的发挥。应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 ,正视并解决高校德育中存在的这种不足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德育核心理念 ,充分发挥德育促进人的德性发展、道德人格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理性是哲学的最大特点,理性不断推动自己,外向地形成哲学的文化系统,内向则不断追问自己的合理性。现代西方哲学,尤其实证主义,虽然有其肯定经验和客观性的合理的一面,但从哲学之为人学的角度讲,这远远不够,忽视了人是作为道德与价值主体的存在。中国哲学的核心是"道",理性是"道"作为规律系统的应有之义。中国哲学强调理性与德性统一,理性为德性的基础并最终被德性所统摄,而这就是理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38.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道义论"有两大支派:德性论的伦理学说和义务论的伦理学说.它们各有自己的理论特点、代表人物和历史演变过程.考辨此问题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9.
德性的理解是对人性理解的金钥匙,行政人的讨论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对行政人员,特别是对领导者——行政人员这一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提出德性要求是公共期冀所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性的要求,是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化的条件下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笔者提出“德性领导者”这一概念,指出领导者的行为体系不仅需要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外在性规定上,而且需要在领导者的道德价值确定上保证其自我实现,并着重指出以“内律”为视角,从独立人格的养成和“自我技术”两方面着手以促进德性领导者的生成。  相似文献   
40.
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的学者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提出道德学说应是研究如何配享幸福,即研究幸福的合理条件。这里从个人德性的完善和公正的社会制度两方面入手,论述现代人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完善的个人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公正的社会制度是外在条件,只有二者统一,人们才能实现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