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90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594篇
社会学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西方学界往往倾向于将"平等满足每个人基本需要"的原则说成全球正义的核心诉求,甚至把它与"平等尊重每个人基本权益"的原则等同起来,结果陷入了悖论。其实,只有尊重权益的人际平等才是唯一具有终极性至上意义、不惜一切代价都必须维护的底线平等。按照正当对善的实质优先性,我们只有在不可害人、尊重权益的正义底线上追求满足所有人基本需要的良善目标,才是既符合正义又真正高尚的,不会引发自败的效应。  相似文献   
32.
33.
李明晨 《理论界》2020,(4):66-72
快乐是西方伦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快乐主义主张快乐是至善,反快乐主义者提出快乐是恶,折中主义者认为即使快乐不是恶,也不会是至善。亚里士多德深入地讨论了快乐,提出了"快乐是自然品质的现实活动"的快乐观。他以德性活动来观快乐,把快乐发展为德性现实活动的天生伴随物。以此为理论基石,从快乐与幸福,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上,就可以自然得出快乐也是幸福的伴随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34.
35.
立志为历代儒者极端重视与不厌申言而在儒学中成为一种学说与传统。基于内涵的深入考察,儒家立志具有“‘心’之‘道’而成‘德’”的内在逻辑,统摄儒家至为重要的“心”、“道”、“德”三概念,同时构成儒学的基本逻辑。通过一种现象还原的方法诠释“心—道—德”三位一体的儒家立志,“心”、“道”、“德”三要素分别指对特殊的个体、普遍的群体、自由的人类,立志即是一个将自然个体道德化为德性主体、将自然群体伦理化为德性共体而实现个体与类双重解放的自由化过程,作为对人之个体—群体二重性存在的德性安顿体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在伦理与道德互文的意义上,儒家立志彰显出以“精神”、“自由”、“人本”、“尽心”为特征的伦理世界观与道德方法论,辩证地把握了人之意义与虚无(有与无)、精神与物质(灵与肉)、共体与个体(大与小)三对二重性存在本质,对于克服精神世界之虚无主义、生活世界之物质主义、伦理世界之原子主义的现代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学界对《孟子》齐宣王"见牛未见羊"现象多有阐发,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儒家道德之"见"的广泛关注。其实,《孟子》论"见牛未见羊",阐述了因"见牛觳觫"而产生"德性之知"的德性主义认识路线。在这条认识路线中,"见"不仅可以使见者体认本心良知,也使某些无良被见者有了欺骗君子"以方"的可乘之机。"见"在促成德性之知的过程中积极有为,但也隐藏着诚与欺的认识困境。无疑,摆脱这种道德认识困境对当前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7.
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蕴含了正义与仁爱,实现了道德上的情与法律上的理的统一。而公道行为的判断根据意愿,公道的品质和公道之人的判断则基于意愿、行为。这种公道避免只遵循法律程序的弊端。在裁判中可纠正程序的错误。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公道观是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调和的雏形,它同时又体现了中庸.同当代“公道处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中间”相似.但这在实际中无法达到,因为只有行公道者倾向于他向,才能实现这种公道。  相似文献   
38.
许慎 《现代交际》2012,(5):56-57
Web2.0是互联网发展到更加注重用户交互作用的应用总称,即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面对当前网络自由主义横行,网络承担过多的责任,是不合时宜的;让网络服务商承担传播责任,也是不恰当的。规范网络行为,关键还在于维护网络秩序,对公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9.
胡国栋  原理 《管理学报》2017,(8):1114-1122
基于儒家德性伦理所构成的特殊文化情境和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脉络,在后现代主义者所倡导的价值精神审视下,发展出以伦理为核心的德性领导模式。德性领导的运行经由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互动的情境化调控,围绕情、理、法的价值次序,通过"忠恕之道"构成一种"教谕式调节"的运行机制。德性领导消解了西方领导范式中的理性先验性和客观性等基础预设,强调组织领导的去中心性、情境性与教化功能,是儒学与后现代主义在组织领域对话融合、扬长避短的产物。  相似文献   
40.
《管子》政治伦理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广忠 《船山学刊》2009,(4):114-116
政治伦理思想是《管子》这一奇书的核心组成部分。《管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国家起源论思想等。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治者之德性、全民道德建设思想、权力运作的思想。《管子》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执政方略等等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