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90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593篇
社会学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章雪富 《浙江学刊》2005,1(5):29-34
关于自由意志和恩典的看法,西方基督教基本上秉承的是奥古斯丁主义传统,以预定论和原罪论为前提,坚持强恩典和弱自由的视野.相形之下,早期基督教的希腊传统在这个问题上的独特看法通常受忽视.它从德性教化的角度平衡自由意志与恩典之间的张力,给予"个人自由选择"以基督教信仰内的合理保护,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一脉相承.它又从希腊的神人和谐理论出发,强调自由与恩典之间的圆融,以及人在救赎作为中与先验性"原理"的必然关联.本文以希腊基督教的代表人物尼撒的格列高利为对象,清晰地勾勒出有别于奥古斯丁主义传统的希腊基督教人观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82.
德性伦理与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社会遭遇的"失序"乃至"断裂"现象,有其产生的价值观根源.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乃至断裂,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83.
亚里士多德论友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是他的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生活中最为必需的德性,友爱的基础在于共同性。他强调作为朋友就要共同生活,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许多朋友。朋友是另一个自我,对朋友的爱就是对自己的爱。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这些思想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有可能在今天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复兴。  相似文献   
84.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明智作为实践的理性不同于知识等理论理性,它指导伦理德性的形成,是理性在道德活动中实践的能力。同前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思想不仅强调理性认知,而且强调了理性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智作为关键性的理智德性,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既强调理性又注重实践的伦理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85.
德才兼备是任何时空下选拔官员的基本准则,但"德"与"才"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国,"德"应该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才"应该包括业务知识与素质、管理知识与素质和法律知识与素质。  相似文献   
86.
公正作为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德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性就是品质。亚里士多德把公正德性定义为公正品质,认为它是公民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事情的品质。公正德性是一种个体德性,但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德性,因此可以称之为“非个体的个体德性”。把公正解释为介于纯粹利他主义和纯粹利己主义之间的品德是错误的。罗尔斯的公正理论视正义为制度的首要价值,对亚里士多德作为德性的公正提出挑战,同样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7.
德性:行政管理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性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和内在准则的优良品质。行政人员内含的德性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资源,当前则表现出稀缺性的特点。为确保行政管理中德性资源供给与需求间的动态平衡,可通过社会建构和个体自塑两种途径对德性资源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88.
苏轼具有坚定的生命价值观,以"道"为生命哲学的逻辑元点,来寻绎人生真谛。从水之隐喻洞幽发微出生命的德性之维,以水来体现感悟生命,认为水为万物(生命)基本元素。苏轼的生命哲学通过其"词心"来演绎的,即把宋诗的理性精神放到词的生命层面来思考。词中的精神底蕴,是"道"进入词之生命视域,弘扬生命伟大神圣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89.
人类正是由于物质性需要忽视和遮蔽了人的生态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才最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需要是人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根本性需要,生态需要在人类需要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的确立将会导致人类的物质性需要的根本变革。生态需要对人类实践的内在规定性具体体现为生态制约原则、德性自律原则以及理性自觉原则,这种内在规定性的现实化要求人们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选择绿色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性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0.
培根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出发,剖析了各种俗世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把人生的最高追求定位于“公善”,同时又看到了“私善”存在的必要性,区分了“德性”和“天性”,并提出了改变人的“天性”的“药方”。培根的这些思想同中国古代圣贤提出的“兼爱”观、“不朽”观和人性论相比较,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叹代人可以以中引伸出许多有益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