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90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593篇
社会学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制度行为主体不是"经济阉人",他们有着自己的效用函数,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必定会影响到政府制度和执行的道德合理性,这是关系到经济运行秩序是否道德公正的首要因素。政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在一定的伦理原则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制度伦理对经济运行秩序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制度德性可以提高制度进行的效率并降低制度创新的成本、具有规范社会成员行为选择和维系社会秩序的本性、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92.
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微观层面出发研究个体的伦理价值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应从三个方面探讨个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伦理向度,即:追求基于客观存在的真、出于主观努力的善以及追求和谐共生的美。通过这些方面,研究应如何全面提升个体的德性,以更加理性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儒学的德性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价值哲学思想,建立在“天命之调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哲学基础上。“天——性——道”这一以人为中心的环状结构,体现出儒家的人本哲学思想。儒家的价值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人生价值观上形而上学基础“天命”是其终极价值源泉;作为价值尺度的“德性”为其核心;“修齐治平”是其价值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4.
余少祥 《江淮论坛》2014,(3):96-102
《中国民权哲学》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循本开弘,也是对西方权利理论的扬弃和改造。它以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为活水源头,在汇通中西学说、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试图建立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在体系结构上,它解决了中国民权哲学相互关联的六个重要问题本土资源、理论基底、道德关注、核心法门、现实考量和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995.
把政治置于伦理的语境中思考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和优势。政治的伦理评价是现实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来源,伦理的善和正义是政治之善和公正的元规则。儒家“修齐治平”理想是家庭伦理的推演。以家庭内部的自然情感为基础建构政治社会秩序,典型地表明了儒家政治秩序观的自然主义和内在德性伦理特质。儒家政治哲学对现代社会政治与伦理分离的极端发展趋向具有重要的矫正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在超越纯粹自然和纯粹人文向度的意义上,老子的哲学思想显然就是一种具有完整的文化视界和完全的文化品格的文化理性启蒙.他试图劝导人们成为恪守中道“无为而无不为”的自觉主体,并由他所倡导的(文化)理性路径而走向悠然的自由.老子正是以内在的道性自然、心灵觉悟和外在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德行实践,彰显了谋求万物大同的空灵的德性志趣,同时也彰显了万物和谐共存、生生不息的生态旨趣.  相似文献   
997.
高佳 《云梦学刊》2013,(5):75-77
苏格拉底以“德性”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是在批判智者相对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苏格拉底的“德性”是客观性、普遍性和目的性的统一。苏格拉底的“善”的目的论思想和追求“善生”的主张对当代的道德重构和道德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习近平主席在不久前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外交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  相似文献   
999.
幸福问题是个万古常新的伦理学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对“幸福”问题有过阐述,亚里士多德汲取了梭伦、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以及柏拉图等哲学家关于幸福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幸福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幸福就是中道,幸福需要外在的善作为补充的,这些论述告诫人们,幸福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幸福就是思辨的生活,幸福应该遵循“小我”与“大我”相统一的原则。本文试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来源、内容及对当代生活的启示三个方面来阐述笔者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00.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也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德性思想。其中包括"道"、"德"、"仁"、"艺"全面发展的德性价值目标,"为仁之本"的德性价值取向;培养教育主体的德性忧患意识,"思齐"与"自省"的德性自觉,坚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学、善学、乐学、无自欺之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持之以恒的德性精神;进而使得教育主体一是具有知、仁、勇的三大德性,以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德者之德性境界,二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学(教)者之崇高德性境界,三是知命、知礼、知言,具有乐水、乐山,动静相宜的情怀,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仁者之德性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