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235篇
社会学   4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1.
“信息人假说”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是构成世界与人的基质。信息社会与网络时代所构建的“虚拟时空”,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人性的传统认知,使得以往种种关于人的本性假说在信息网络时代面前显得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在网络空间中,“信息人”是活动主体,是网络伦理所要调节规范的道德对象,同时也是网络精神的主要体现者。网络社会所赋予“信息人”的自由、平等与多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原则和伦理要求,也是信息人作为网络伦理的主体所应享有的权利,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性需要。这种人性需要,为信息科技推进网络自由、共享、平等、多元提供了社会动力,也使得“信息人假说”有了现实的基础与依据。“信息人假说”通过人的生存状态的更本质层面即信息交互作用层面,重新透视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将为人们超越以往传统社会的人性假说,获得网络时代人的行为解释的特定视角,求得对信息时代网络伦理与全球伦理发展的重要突破开拓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12.
《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满足于她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现状,于是尝试着在身体欲望的解放和浪漫爱情中探寻一种新的自主的生活,但最终却走上自杀的道路。从拉康的主体三界理论来看,埃德娜经历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心理历程:试图摆脱象征界大写他者法则所界定的社会化的角色,沉迷在想象界中身体感官的愉悦和爱情的幻象,面对实在界主体结构中心的“空无”,走入大海,试图回到生命最初的他者——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513.
金延 《文史哲》2004,(3):134-138
"实在"是把握客观性问题意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当代哲学家对实在论批评的价值在于彰显关心人的生存状态的人文主义关怀。传统实在论基本立场的理论意义在于为解释认识的真理性、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合理的理论预设。坚持实在论的基本立场未必一定是绝对主义;否认这个概念理论价值的逻辑归宿是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514.
计算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而且今后人类的大部分生活将在这样一种虚拟实在中展开.虚拟实在开创了人类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也存在把人类带到与真实世界更远的地方的"危险".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虚拟实在归根到底还是对现实的物理实在的反映,虚拟实在扩大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活动领域,虚拟实在既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515.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泽克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从对个体获得自我身份的生命历程的分析入手 ,揭示了意识形态幻象背后掩藏着的“真实的短缺” ,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形式化本质 ,并分析了其作为一种避免直面虚无、平息心理焦虑的策略人类社会对它的依赖性。指明“并非一无所知 ,依然勤勉为之”正是后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知识话语与价值判断分离、削平价值深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516.
本文认为,邓晓芒批评牟宗三在<会通>中误读了康德,这一批评是正确的.牟宗三没有恰当区分先验与超验、经验性与经验.其误读之源在于误解与误译.他的误读对康德哲学是致命的.先验观念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立场.在批判哲学的背景下,这一立场同时意味着经验性实在论.康德提出先验观念论的目的是要面对休谟去捍卫经验的实在.  相似文献   
517.
马克思·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产生的文化因素,现代化是西方文化的特例,在其他民族中不会产生。那么,传统商人伦理特别是诚信伦理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能否承担这种西方既成的体制?我们认为,传统商人诚信伦理至少能在结果上获得"善"。虽然,遵守诺言、契约、合同只要求责任主体间履行的最后结果,但从商人的儒家品德看,主体的守信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由内而外的路向,这恰恰与韦伯的观点相反。  相似文献   
518.
唐娜 《船山学刊》2009,(4):200-203
制度创新是社会重构的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复制制度性实在并实现自我更新。制度复制制度性实在,须通过生产的发展与文明和文化的成长来实现,不断吸收包括“虚拟价值”的生产成果在内的体制和制度创新.才有合理的制度和文明的社会现实。体制创新的与5务之急是身份客观化和动态的公平原则的介入。  相似文献   
519.
520.
将历史虚构视为谬误而加以拒斥,史学研究中的这一基本观点因契合人们日常朴素的看法而显得似乎无懈可击。但这实质上是以知性形而上学的认识反映论作为基础,将实在对象独断地设定为自在存在,因其坚守非此即彼和有限性,所以无法实现从有限认知到无限对象的超越,难以解决史学争论和认知变迁的问题,也消解了深化历史认知的意义。相反,认识建构论在主体活动的基础上确证了外部对象的实在性并成为真正的无限,使认知与对象达成了动态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从而克服了这些局限。因此,史学研究观从认识反映论到认识建构论的转变,将不仅为自身奠定坚实的认识论基础,而且也持续推动史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