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2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39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34篇
人才学   5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566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1109篇
社会学   262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魅力和灵魂正是其对心理暗示的应用,它一反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运用心理暗示的手段,构建他的“心为本体”的哲学理论,企图从根本上变道德修为的外在强加为内在的心理自觉,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心理暗示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具有方法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张载的大心工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载哲学中,心具有客观存在与主观活动、体和用这样的心性两重的辨证结构。张载的大心,就是"复其性"、"复其初"的"心"回复为"性"和"气"的方法,此乃一切工夫的核心。在张载看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正是通过大心实现的万物一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43.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那样引人注目 ,似乎是女性美的光彩将男性遮蔽了 ,以至于男性角色常常被视为一个陪衬 ,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似乎川端康成自己也有这样的看法。在谈到《雪国》中的岛村时他说 :“我想说他不过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1对于《千只鹤》中的菊治 ,评论者也有类似看法 :“菊治象一个空洞 ,作品中其他人、风物穿过这个空洞才使他有了生气 ,甚至可以说 ,他不过是个道具而已。”2然而 ,当我们按照性别把他的人物分成男女两个系列 ,来探悉他们 (她们 )在小说叙述中各自的位置、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时便…  相似文献   
44.
荀子以其对于心、性等概念的独特理解为基础,提出了人性本恶的理论,在先秦哲学关于人性的讨论中独树一帜.尽管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即"化性起伪",则可以实现"涂人皆可以为禹"的目的.  相似文献   
45.
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的整个学风,其对“心”的阐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阳明所言之心,体万物而不移,妙运生生而不穷,即性即理,而为人一身之主宰.心物关系中的心应该在这种含义下理解.王阳明用“意之所在”与“明觉之感应”方式来训释“物”,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把“物”放在了心的映照之下.最后,可以看到王阳明学说中的“心”、“物”是以互相彰显的方式存在的,而这个桥梁就是“感通”.心物在互相彰显下存在,二者紧紧不离,既无离心之物,也无离物之心.  相似文献   
46.
今本<礼记·乐记>言心计三十处.共有内在心智、常情、心术品性、百姓的情感意愿所向四种内涵.<乐记>言心构建了"心-物"互动的"应感论",注重人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双向调整作用.与之时代相近的孟子同样也认识到这一点.但二者在依心立言的其它方面却呈现出不同.其一,二者对于"欲"的态度不相同.其二,二者对于"诚和伪"的认识不同.其三,二者对于"觉"的理解不同.其四,二者对于"礼仪教化"的看法也不相同.唐君毅先生称孟子之心为"性情心或德性心",文中则概括<乐记>之心为"应感心或省察心".思想之分异,正根源于人心所见之分异.比察<乐记>与孟子之心异,以略见二者思想之异.  相似文献   
47.
程光湖 《劳动世界》2016,(12):54-54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准则》和《条例》),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丰富实践经验,为党员干部树起了道德“高线”,划清了纪律“底线”,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委书记既是地方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落实两项法规的“第一带头人”,必须在遵规守纪上走在前列,带头学好两项法规,当好遵守两项法规的表率;必须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狠抓两项法规贯彻落实,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起来、立起来、严起来,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纪委书记是具体责任人更应该带头学好两个法规,准确把握法规内涵,真正履行好监督责任。“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应该三管齐下,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知行合一,切实抓好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48.
王阳明的“心即理”有两层含义:“心外无理”和“心之本体即理”,由此确立了人的本体地位,把物带入敞开状态。存在的澄明即心之本体的呈现,即“知行合一”。“心外无理”确定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性质,把“知行合一”与常识所谓的知与行的一致区分开来;而“心之本体”的呈现也正是“知行本体”的呈现。阳明哲学在以“心外无理”为基础展开的本体追问中,“知行合一”是存在的澄明境地,知和行在本体上是一体的,但如何达到知行合一,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解读“诗史”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杜诗学的研究者们在对“诗史”的阐释中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其一,在一定程度上将“诗史”等同于史籍、史料;其二,认定“诗史”乃是自觉服务于政治教化的样板。本文旨在辨析此两种误解,揭橥诗史精神的实质,进而探察并阐述诗史精神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现实意义。文章认为:既不能仅仅把诗史等同于史料,也不能把诗史视为政治教化的工具。所谓“诗史”乃是诗人以仁者心观照当下社会现实,从而创作出的具有天下意识和忧患意识及其相应艺术特征的“第一等真诗”。当今诗坛所缺乏的正是此一“诗史”精神。时代固然需要个人化的独语性的小诗,然而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反映时代脉搏的、与核心文化价值相系的大诗。一个拒绝天下意识与忧患意识的诗坛毕竟是贫乏而病态的诗坛  相似文献   
50.
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对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开创 ,主要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尽心知性而知天的模式 ,在孟子看来对于心不在于去认知 ,而在于将自己的内心发挥到极致 ,这样就可以体认本心而知天。张载第一次在心性本体论上 ,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 :心统性情 ,把“情”这一概念置入心性问题的讨论中。朱熹则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命题 ,提出性为体情为用 ,并在性情之上 ,加上了一个统领主宰 ,即心 ,将孟子的心性之心转换成主体性心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