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7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4篇 |
劳动科学 | 12篇 |
民族学 | 31篇 |
人才学 | 60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277篇 |
理论方法论 | 102篇 |
综合类 | 889篇 |
社会学 | 327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42篇 |
2012年 | 158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232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213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美]久拉·克里马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3):60
阿奎那关于个别感觉与普遍理性表征的理论是其对理智之非物质性论证的关键部分,但这一理论受到司各特、奥卡姆及布里丹等后来者的批评。然而,这些批评其实都不能成立。阿奎那的论证并不像罗伯特·帕斯纳奥对他的诘难中所说的那样,犯了从一个表征的语义内容推出此表征之本体论属性的“内容谬误”。此外,由布里丹本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布里丹实际上不得不接受他所批评的阿奎那论证所蕴含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2.
《野草》是鲁迅一段时期内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鲁迅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如果说写于《野草》同期的《彷徨》,显示了鲁迅仍作为一个社会战士在控诉黑暗社会对个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折,是给社会人看的话,那么,《野草》则完全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书。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艺术想象力,幻化成一丛独特的“野草”。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四溢、难以平静的鲁迅,一个急于宣泄却又小心翼翼地把满腹愤怒、忧伤纳入凄美艺术境地的鲁迅。 相似文献
43.
44.
眼下,生态的这盅时尚靓汤,正频频出现在人际聚会之宴席上。而这盅生态的靓汤总是被人们的舌尖窄化成自然或物质的层面,亦即局限于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这一自然或物的领域。从而忽略了生态最本真的含义——心灵生态之层面!生态,光有光盘在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宇宙上,不仅自然有生态,心灵也有生态。做个生命的生态瓶吧!——生态即幸福!因为生态的就是和谐的,而和谐造 相似文献
45.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有天一早,班主任刘老师打电话给我,说女儿的家庭作业没做。问为什么没做,女儿回答是因为昨晚家里停电了。我很生气,这孩子怎么学会撒谎了呢? 相似文献
46.
早在两个月前,就接到市作协给我寄来一本沉甸甸的崭新图书,打开一看,令我惊讶不已。乃是多才多艺的文笔高手王子和耕耘多年,最近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一部近50万字的散文随笔《散步与随想》。现在就谈谈我对该书四大亮点的看法。 相似文献
47.
许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6,(1):1-4
伴随繁荣的经济大潮,现代中国人个体的生存机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个人主义、工具理性和物化的困境带来"心"的空位和无助,内心的焦虑和精神的虚妄呼唤对新生活文明的探索.中国哲学以对和谐生活的倾慕、自在生活的憧憬、自觉生活的向往为精神气质,以明德积义、中和乐道、诚意正心为价值理念,力求挖掘与现代发展相契合的良方,借以治愈现代人心灵的顽疾. 相似文献
48.
籍晓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6-80
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是索尔·贝娄对人类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的一种完美阐释。两部小说的主人公赛姆勒和科尔德对人生理想与人类终极真理的追求体现了贝娄对人的物化现象,以及成功情结的反拨,揭示了贝娄小说的一个永恒主题——求索,即人类在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沙漠中对心灵绿洲和精神家园的不懈追寻。 相似文献
49.
一个朋友平时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可她成天欢声笑语,满脸阳光,看起来总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模样,似乎一天到晚没什么不愉快的。有人问她如何才能做到一直那么开心。她笑嘻嘻地说,其实自己有个秘诀,那就是在心灵深处设置一个"缓冲间",把那些烦恼的、不愉快的事情,一古脑儿地存在这个"缓冲间"里,时间长了,这些不快的事就渐渐被淡忘。到最后,所谓的"事儿"干脆蒸发了,一笑了之。她用这个心中的"缓冲间",成功地过滤了许多烦恼,人自然如春风拂面。"缓冲间",原本是一个专业术语,主要应用于医疗场所或某些工厂生产重地,在物流传递或者医疗过程中专门设立的一个空间,可以起到防止交叉污染,隔离污染源的作用。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试问一个人一生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有谁没有遇到过坎坷,碰到过困难?工作、生活、婚姻和家庭,都可能有一些痛苦与烦恼淤积于心,倘若我们背负心灵重担,就会陷入阴霾,郁郁寡欢,不知不觉丧失了生活原本的美好与生命的多姿。只看到别人生活中的美好,却漠视了自己的长处,忽略了身边的美景,失去了领悟与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其实,我们只要稍稍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理念,在心灵深处,为自己设置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缓冲间”,就可以让自己变得不那么悲观、不那么沉重。当人生的路上你跋涉得太累时,就把那些不快的人和事统统装进去,犹如一道屏障,把它们和心灵深处那些美好的、温馨的记忆阻隔开来,把我们的痛苦和烦恼都抛得远远的,不让它干扰我们愉悦的心境。这样轻装上阵,就能以一颗从容的心去面对一切。当烦恼被过滤,痛苦被冷藏,这才发现,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过,原来沿途的景色这么美,原来,我们可以这样轻松前行。 相似文献
50.
蒉益民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37-46
本文首先介绍了分析哲学中关于狭义内容的争论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讨论了近期两种对狭义内容最有影响的辩护。这两种辩护分别代表了关于心灵内容和语义内容的极端内在论和温和内在论。文章努力分析了这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陷,以便对狭义内容问题向我们提出的哲学挑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