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论曹植创作中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卫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曹植的一生饱经优患,他的文学创作充满着浓重的忧患意识。本文通过对曹植的生平和创作的全面观照,从他对个体生命的嗟叹,对理想功业的忧虑,对国计民生的焦灼三个方面展示其“忧愁幽思”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2.
33.
武志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68-71
刘琨,西晋末年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一生以永嘉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永嘉之乱前,刘琨的行为浮华放纵,为一名吟花弄月的贵公子;永嘉之乱后,面对国破家亡,刘琨决然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旗,转变成一名民族英雄。由于时代条件和自身性格的原因,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失败的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刘琨的经历和诗歌探讨刘琨悲剧,最后指出刘琨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34.
涂宗流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9,(2)
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代,民族矛盾是南宋社会的主要矛盾。绍熙二年,陆九渊“拜之任之命”是忧国忧民的壮举。指控陆九渊“镇压农民起义”所引事实不足为据,把“捕逃卒”与“镇压农民起义”相提并论不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事实。陆九渊知荆门军,备战练兵、建立保伍、整顿税收、移风易俗,功不可灭;陈九渊一心为民,“爱人利物”的精神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35.
陈载舸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32-35
以"审美何为"为艺术追求,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与鉴赏心理倾向于审美情趣和教化功能,古代文人以数不胜数的文学作品将这种心理倾向演绎为"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畅神比德"与"忧国忧民"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两翼,也是今天文学界不可丢弃的审美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6.
在中国评传学术史上,为报告文学作家写评传的并不多见,而余三定、周淼龙的《何建明评传》则填补了这个空白。该书采用主题叙事的手法.对何建明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度剖解.为读者还原出一位忧国忧民、不畏艰险、为民请命的报告文学界的英雄式人物,召唤出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界的何建明精神。在书中,作者指出《何建明评传》的写作的原因:一是何建明在报告文学界确实是一位丰碑式的人物。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何建明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甚至在中国当代思想史上都有他的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湖南人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知行统一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38.
目前,网络上“晒工资”的现象被炒得颇为火热,越来越多的人匿名将工资条上的明细列出让别人看。人们都在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剖析“晒工资”者的心理以及由此所折射出来的民生焦虑。这里,我们暂且不来忧国忧民。作为社会的最小个体单位,人最终都是要融入到每一家企业里面,从事生产劳动,人们“晒工资”的心理,是否直接与在企业里的工作状态有直接的关联呢?所以本文试着从管理的角度来阐述一下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39.
“我们公司找主持人就是要我找忧国忧民型的,我觉得忧国忧民但你骨子里要有这种宏观的、世界观的、中国观的胸怀。” 相似文献
40.
庞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116-11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这首歌行体诗共四节,前三节通过对秋风吹破茅屋,群童抱茅草,夜雨屋漏的情节赏析,诗歌内容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而在最后一节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时情怀,使诗歌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