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与英法哲学不同,德国近代的本土哲学在与宗教及神学的交织中始终保持着独有的思辩主义与神秘主义特征。埃克哈特的"心灵之光"、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识的无知"、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雅各·波墨的"神智学"依次构成了神秘主义传承过程中的各个递进环节。最后经耶可比的"直接知识"奠定了德国哲学的神秘主义的主基调并注入到德国古典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32.
《世说新语》中论及早慧的条目甚多,《夙惠》一门著录七条,其他门类称美早慧者尚有31条之多,旁及者又数条。考察其特异的资质或品格,可分为四类:年少老成,仪容稳重;器识超卓,胸有定见;敏悟神理,好学深思;便言捷辩,谙于情理。魏晋人心目中,“问”重于“学”。然而“思”又重于“问”,而“思”又依靠于个人的领悟力,追求特异的见解,天资于是受到魏晋人的极端重视,而早慧正是最先将这卓越的天资展示出来的方式。各家学说在魏晋,被一种相同的倾向——即对抽象思维的热衷——拉在了一起,学术特点终究要落实到对抽象思维、思辨能力的诉  相似文献   
33.
萨特在戏剧艺术方面提出“境遇剧”理论而区别于“性格剧”,提出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而区别于现实主义。他通过寓意、哲理、思辩,表现存在主义思想,因此他的戏剧作品是形象化的哲学,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萨物在戏剧结构上有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34.
35.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嬗变而不断的加以表现的。在哲学反思的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使人们无法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只有二者的融合,才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们与自我本质的统一。以思辩的观点,考察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思辩,也是我们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再坚定。  相似文献   
36.
本文追溯了70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研究的发展轨迹,就几种《批评史》代表著作的得失,给予尽量客观的评价。70年代末以来,本学科需要在郭绍虞等前辈基础上再辟蹊径、取得突破,这是衡量新出《批评史》学术价值的标尺。文章指出,本学科领域几种力作,或在叙述的细致周详上,后出转精;或在学术视野上,雄阔通达;或在理论探索上,超拔健举。都在各个方面、程度不同地对郭著有所突破。当然,数种批评史著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本学科如何在下一世纪继续寻求生长,文章也略作前瞻。  相似文献   
37.
现在看许多学生的议论文,感觉是"简单化"。有人称之为议论文写作的"流行病",并不过分。这种"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只是材料堆砌,不会析例、议例进行说理;泛泛而谈,不会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分论点的设立与处理简单化,逻辑性不强;议论缺少思辩色彩。  相似文献   
38.
人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就是历史。人对自身历史的自我意识经历了“历史观--历史理论--历史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哲学具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基点,是介于哲学与史学之间的一门特殊的中介学科。历史哲学的两个分支--思辩历史哲学与批判历史哲学--在理论形态方面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问题域方面则是作为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而互补的。唯物史观为历史哲学这两个分支的辩证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没有反思便没有哲学,没有思辨的反思便不能进入黑格尔思辨形上学的体系。思辨体系建构了一个理念论的理想主义,它以现实性与合理性的辩证矛盾的推移与发展,走向绝对真理,达到心灵自由,实现精神的理想。  相似文献   
40.
哲学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自然科学理论思维必然要受到哲学思想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支配.自然观对自然科学理论研究起指导性作用.自然观;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科学方法,就没有科学研究,而科学方法受自然观的支配,只有在正确的自然观指导下形成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科学研究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