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44篇
  免费   609篇
  国内免费   139篇
管理学   1430篇
劳动科学   89篇
民族学   481篇
人才学   263篇
人口学   124篇
丛书文集   4812篇
理论方法论   838篇
综合类   11042篇
社会学   1405篇
统计学   408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318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416篇
  2019年   407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353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734篇
  2014年   1369篇
  2013年   1088篇
  2012年   1330篇
  2011年   1426篇
  2010年   1417篇
  2009年   1457篇
  2008年   1787篇
  2007年   1365篇
  2006年   1089篇
  2005年   936篇
  2004年   765篇
  2003年   659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581篇
  2000年   376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142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51.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952.
考虑退缩抛物型方程ut =ln(1 |u|) (△u u)的初边值问题 ,得出了解的存在性和非负性  相似文献   
953.
新建医院给新任护士长带来了晋升的机遇,但是医院的特殊环境也使得她们面临着诸如科研难、沟通协调难、带教难等挑战。新任护士长希望获得医院足够的支持,用来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新建医院14位新任护士长进行管理体验的访谈,从而为医院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士长队伍提供实证依据。对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机遇、挑战、愿景这三个主题。新建医院新任护士长承担管理工作时间短,管理经验相对不足,但是她们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医院应该采用各种方式,满足新任护士长自我完善的需求。  相似文献   
954.
朱利安·巴恩斯的多部小说以法国为重要参照界定和反思英格兰性。在法国情结的影响下,他笔下的英格兰人在性格、思维和艺术审美等诸多方面与法国人存在明显差距,处于劣势一方,这与英格兰的传统自我认知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巴恩斯的法国情结并非意在“法国化”,而是为了反思传统英格兰性的狭隘和局限。通过“跨越写作”,巴恩斯将法国文学和文化影响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在坚持英格兰文学民族个性的同时,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实现了文学上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955.
[提要]巴人1956年《文学论稿》从政治立场、哲学方法、美学观点三个维度批判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较之1948年与1955年的胡风批判更具理论性。其理论资源与1954年春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毕达可夫讲稿《文艺学引论》相同,皆取自“日丹诺夫模式”,由此可反思文学理论是否尊重了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956.
高罗佩身体艺术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生修身”艺术观,强调身体愉悦的身体伦理道德,肯定了“养生修身”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的价值;二是身体观看艺术观,不同语境下的“观看”目光,“监视”和“规训”着身体,让它符合和保持在社会性“礼”的规范之内;三是身体描写艺术观,通过指代描写及叙事隐喻,呈现对肉身和社会化具身的审美创作和艺术活动,构建了一个以人体为崇拜、形体为审美的认知框架。高罗佩身体艺术观实现了跨语境阐释,对中西方“性”的认识提供了转换和融合视角,帮助整合最具有价值的身体美学与自我关怀,对当今人类持续增长的身体关注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57.
污名是移民在地化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但学界对于污名与认同的关系的认识仍有待深入。通过对一个位于吴江东太湖流域的移民社会的考察,发现移民在与本地人的污名互动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认同分类,即原籍认同分类“河南人 - 苏北人 - 本地人”、地方认同分类“太湖人 - 高田人”以及污名分类“太湖强盗 - 高田蛮子”。 污名互动表面上制造了社会的分裂,但实际上强调了不同社群的共存关系,其对于移民完成在地化和认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从污名切入进行移民认同的研究时,应在污名互动中全面考察互动各方的污名规范与污名实践,从而解答充满污名的社会如何具备共同体的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8.
大众文化是近代以来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历程,中国的大众文化于此时初现端倪.然而,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特殊的发展历程,致使大众文化仅限于在少数开埠城市中发展.此一时期的大众文化已经初具商业性、娱乐性、媚俗性和技术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59.
作为后发型国家,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步入现代社会,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与国家内部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社会风险日益增多。以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西方风险生成的动因、结构及后果相互比较,发现中国社会风险生成的动因在于制度变迁进程中总体性社会结构的松动,并进一步形成了传统、第一与第二现代性共同叠加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也呈现出个体化、身份群体多元化与阶层固化的特征,其后果表现为社会中多重风险相互交织与对抗,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针对风险社会治理的制度化回应,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要侧重于本土化转向,从而为风险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60.
从身体的维度出发,揭示了西方哲学对“身体性”问题两种截然不同的解答:其一,传统西方哲学将肉体和心灵的关系置于一种对立二元论的基本构架中,使肉体在意识哲学中一直处于一种隐匿和遮蔽的状态。其二,后现代哲学家用“肉体”来反抗意识哲学的独断性。展开了所谓的“哲学肉身化”运动,又将肉体以及与肉体相关的一切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上这两种哲学在“身体性”问题上仍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独白式”的主体性哲学,而要真正解决“身体性”问题,只有坚持的一种“身体间性”维度的现象学精神,才可能达到“身心合一”的完美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