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2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09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17篇 |
人才学 | 14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160篇 |
理论方法论 | 35篇 |
综合类 | 465篇 |
社会学 | 62篇 |
统计学 | 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52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912.
《青海社会科学》2016,(5)
城乡低保规范有序退出对实现托底性政策的公平正义目标,对于精准施保,准确瞄准救助对象使其有获得感,降低被剥夺感十分重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政府信任和人际信任角度,对城乡低保退出不畅这一实践难题尝试构建一种较为完整的解释框架。研究发现,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差序格局以及人际信任缺失、社会资本不足在制度设计或架构不足、理性驱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城乡低保对象不愿退出低保,对低保正常退出带来困难。建议建立低保管理行政部门、法治规范、社会参与等多方治理体系;丰富低保政策宣传形式,提高了解政策的可及性;将低保管理纳入社会诚信档案体系,对失信行为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坚持有情操作,渐进退出,建立低保退出跟踪机制,解决低保退出后困难群体的生存之忧。 相似文献
913.
914.
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又要回归实践,对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实践总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的实践具有属人性即人民大众性和时空性即变动性、空间差异性等特点。这样,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时,自然就有一个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是我们理解或把握马克思主义"三化"问题的一把钥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程中,应当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和实践决定理论并促进理论不断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915.
本文从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中关于"本土文化与社会工作"入手,提出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学习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过程中,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重视中西文化差异。文章进而以"差序格局"概念对中国人我分际的理解举例,指出了中国社会工作者需要反省如何将案主行为放在本土社会脉络中进行理解,提醒中国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916.
针对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成了中职学校一个重要使命。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坚持以德立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针对中职生"文化基础差、自信心差、自控能力差"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举措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欢迎,德育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多名老师被评为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917.
本文利用 1990年人口普查北京地区 1%抽样数据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夫妇婚龄差的影响因素 ;并结合不同队列夫妇婚龄差的变化特征 ,采用生命表技术探讨了婚龄差对夫妇一方预期丧偶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18.
针对一类虽然满足线性判别分析算法(LDA)的三种假设,但仍然导致LDA失效的特殊故障模式,提出运用基于高斯核函数和核化离散差判别分析的一种核化聚类判别分析方法 (KSCDA),通过模拟12种不同样本,证明KSCDA能有效解决该问题,故障识别率最大提升从62.5%到100%。且KSCDA优于KSLDA。该问题的解决对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9.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2):32-36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尝试着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外亲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范围在扩大;与此同时,"利益"亦成为"差序格局"中决定人们关系亲疏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当代社会,由于发生了利益上的分化,差序格局与法治之间存在着竞争。一方面,人们可能通过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有可能通过"攀关系、讲交情"的办法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对差序格局这一经典概念从原始内涵及现代内涵进行再审视的基础上,可从法律文化自觉的角度结合当代中国立法实践对当代法治困境提出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920.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差序格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必然是“礼治”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序格局”从“农村版”走向“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内涵在丰富,边界在扩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