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7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388篇
劳动科学   39篇
民族学   156篇
人才学   9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2457篇
理论方法论   395篇
综合类   4643篇
社会学   477篇
统计学   5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215篇
  2021年   276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376篇
  2014年   715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504篇
  2011年   548篇
  2010年   548篇
  2009年   527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297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歌德之歌》是丁玲一种特殊心态的产物,至今受到一些非难,我们应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怀人之什”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众多篇什里呈现出丁玲独特而复杂的心态,留下了“一片艳红,几缕馨香”,为新时期散文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对它们进行贬抑,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52.
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第三和第一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所谓的艺术,主要是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美国式“艺术”观念所支配,而再也不受德语的“艺术”或法语的“美的艺术”体系所支配。自从现代主义诞生以来,艺术的历史使命的减弱或者消失已经成为事实,但从全球范围而言,“艺术的终结”这一论断仍有些夸大其词。因为在第一世界的艺术死亡之后(这里存在更多的是文化),第二和第三世界的艺术还生长着。艺术从根本上说还不是一个媒介事件和现象,而是一个同我们每个人相关的东西——不管它是不是商品。  相似文献   
53.
林涛  裴迎钦 《决策探索》2004,(11):79-80
托马斯·杰斐逊被称为美国的民族之魂.他前后有60年的时间都在为美国的政治奔忙。他曾在上帝的祭坛上发过誓言:“永远反对一切对人类心灵暴虐统治的专制形式。”这句话概括了他曾经用毕生精力为之奋斗的信仰与精神。后来.这句话被镌刻在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杰斐逊纪念碑上,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54.
平路从首部小说《玉米田之死》创作以来,其浓烈的台湾情结与政治关切贯彻始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涉及性别书写,在《行道天涯》《百龄笺》《何日君再来》《婆娑之岛》等小说中不断实现从私领域到公领域的跨越。《东方之东》中细腻挖掘女性空间、呈现女性不断书写的意义及描摹复杂的两性关系,通过故事、信件、简报、小说等不同形式的叙事话语,众声喧哗,在古与今的虚实交错中呈现性别关系、父子关系、台海关系等诸多复杂的纠葛,平路始终如一的台湾关怀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55.
王船山立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货币(金钱)经济现象展开了深刻伦理审思:他提出了货币起源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本质是“百物之母”的科学论断;他揭露了货币的“价值幻相”以及“天下益汲汲于金钱”带来的人性的迷失;他洞见了纸币乃诚信道德产物,然而纸币形式下又隐藏着诚信道德风险。王船山的货币伦理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6.
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虽从事科举文教育,但不唯之是从,而是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此举上溯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经史之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孔子“博学于文”的思想主张,来源于以学术导向矫正利禄歪风的迫切要求。生徒只有学充养邃,才会眼界高、气味厚、笔力健。清代一些书院将科举文教育与经史之学教育结合起来,使得生徒学文不是局限于写作技巧的训练,而是拓展为与炼品、践行、培识的结合。这些书院通过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57.
论文以<论语>为考察对象,尝试对书中的几个复指代词及用法作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复指对象和复指代词的距离、关系,将<论语>一书的复指代词分为紧邻复指和不相连的复指两大类,最后从结构和语用两方面分析该书使用这类词的原因及作用.  相似文献   
58.
"之"是《马氏文通》介字篇中着墨最多,论述也最全面、最充分的介字之一,马建忠归纳了各种"之"字结构,并对"之"在这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语法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马氏的这些论述既有对前人的批判继承,更有自己的发展创新,同时也给后代学者留下了思考和争议的空间。  相似文献   
59.
李佳伦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3(7):210-220
中国民法典将自然之债规定在合同编的"准合同分编",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的例外情形路径进行规制。各国法律、各历史时期对自然之债的效力认定不同,导致其一直缺乏要件衡量标准,因此自然之债的所指范围浮动不定,导致概念界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建议从自然之债发生原因切入,运用整体观方法解释自然之债的理论,从非债的变异、债的误认、民事之债胜诉可能性排除和裁判免除之债四方面展开分析。从而使自然之债制度从不当得利返还例外情形中独立出来,呈现更全面、更丰富的适用领域,发挥自然之债理论对合同制度、亲属制度以及民事诉讼制度等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0.
张柯 《社会科学》2021,(6):129-140
海德格尔以罕见手法把日常德文词语Not提升为核心概念,在"存在与人之关联"的语境中将其思为二重性的"必要",并以"无必要性的必要"(die Not der Notlosigkeit)这一术语来概括其根本所思。海德格尔的"Not之思"贯彻了其数十年的思想历程,是我们研究海德格尔思想发展与演进的关键线索,但国际学界对此迄今一直缺乏全面研究。我们通过大量文本考证首次对海德格尔的"Not之思"展开了一种纵贯性的主题研究,纠正了既有研究的一些错失,同时也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一种隐秘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