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89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41篇
人才学   36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35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2130篇
社会学   223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10篇
  2009年   240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71.
杨敏  万春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57-60,92
《雷雨》的悲剧意识表现了相反相成的两极:揭示人生的悲剧性,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也展示人在困境中的抗争与提升。而人类悲剧文化的熏陶与特殊的个体人生背景,是形成曹禺悲剧意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2.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由来已久,个体的微不足道,命运的不可捉摸,加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等,总会造成感伤的出现,并使之持续不断.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他们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都以悲剧收场.虽然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不相同,但他们都同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都体现出了感伤.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时代及自身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3.
《红楼梦》的悲剧是诗国的瓦解,诗稿的焚烧,诗意生命的毁灭,最后只剩下诗的灰烬与废墟。《红楼梦》的荒诞剧意义,则是“诗意栖居”被视为“痴人说梦”、愚人犯傻,做梦者全是无知的蠢物与孽障,而聪明人则全都去追逐黄金的好世界。最后剩下的只是灰烬与废墟,骷髅与“土馒头”。  相似文献   
974.
张爱玲以刻薄准确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个迷失精神家园的女性在满目疮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人生悲剧.这些凡俗女性在生存不能自主与情感无所依托的双重窘迫下,沉重的生活忧患与精神困顿,使她们在谋求人基本的生存权利的过程中灵魂渐次遭遇异化.她们的人生悲剧蕴涵着苍凉的历史真实感,读来启人深思.  相似文献   
975.
本文主要就董福祥与荣禄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甲午战争后,在中国近代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合作与分歧等问题作了析论。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董福祥是荣禄拉上战车,紧接着又绑在一起,同唱一台戏。但由于特定的中外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历史原因,致使董福祥以悲剧而告终。  相似文献   
976.
以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从继承和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部现代悲剧中蕴涵的占希腊传统悲剧因素,以及作品中折射出来的现代悲剧特征和作者独特的悲剧艺术才能。  相似文献   
977.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畸形的恋爱在社会评价体系之下的悲剧,但是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在故事的背后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这种拷问恰恰是通过小说的双重叙事结构表现出来.表层结构中,纳博科夫在讲一个关于正常社会评价体系下的道德故事,但是透过小说的深层结构纳博科夫在探讨着人本质的灵魂充满了欲望,又被无情的现实和超我之力量所压迫,在二者不断妥协和调和的过程中,痛苦的、现实的自己得以最终展现.  相似文献   
978.
圣洁的母爱本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却被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冷峻地解构了。作者以悲悯的情怀阐释了母爱缺席、亲情沦丧的残忍,更深刻地透视出人性裂变的因由。这不仅是叙述视角的转移,也是女性真挚的呼吁和呐喊。留下解读不尽的苍凉与震撼。  相似文献   
979.
历史的哀歌——《史记》悲剧主题模式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史记》中众多悲剧人物的命运进行剖析勾勒,归纳出下列七种悲剧模式;时运不济、功成身灭、怙宠相倾、贤才遭妒、死亡忧患、孤独殉道、性格过失。指出这几种模式对后代中国文学有着久远的影响,也是贡献给人类文化的情感结晶。  相似文献   
980.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于悲剧性的杰出人物,本文多层面地分析了谭嗣同思想及实践的特点,从“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既冲决网罗又未尝冲决的悲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人格恶剧”等三部分揭示了谭嗣同思想及实践所体现的悲剧性意义,蕴涵深刻而富于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