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7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6篇
管理学   8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38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738篇
理论方法论   148篇
综合类   2121篇
社会学   23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4 毫秒
41.
《儒林外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特定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精神史。书中所表现的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实际上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命运。他们灵魂受害颇深,甚至到了麻木和不觉醒的程度。科举制度甚至使好端端的青年蜕化变质,令人怵目惊心。作者刻划的某些理想人物,缺乏生活基础,显得苍白、无力,这主要是缺少适合其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42.
本文立足于芥川龙之介<地狱变>的文本,对这篇小说蕴含的思想进行了深度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中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的恶和不公进行批判,也不是对主人公的不道德的艺术观提出批评,而是揭示了人性中的永恒矛盾,这就是人的世俗常情和艺术的超越精神的矛盾.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得到了调解,完成了一个黑格尔式的悲剧.文章最后将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西方悲剧意识从古今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3.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作为人类宏大文化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始终吹奏着时代的最强音,具有持久的震撼力和极深的文化意义。而根植于悲剧土壤中的悲剧意识形式,作为民族心理的一个缩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又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却孕育出了异质的悲剧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即中国的"柔"性悲剧意识和日本的"刚"性悲剧意识。这种差异与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性质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李白安陆干谒、供奉翰林和从王米行动的分析 ,指出了诗人参政之所以失败 ,其主观原因是政治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政治才干和嗜酒纵疏 ,客观原因则是玄宗后期厌倦朝政、沉溺声色、奸相专权及政治日趋黑暗和朝廷不再真正重视人才。  相似文献   
45.
张石山笔下丰满鲜明且具悲剧命运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深受封建影响,并于无意识间加于旁人;想要挣脱旧思想的束缚、追求新生活,但以失败告终而默认封建家长所安排的生活;誓死反抗封建权威,尽管有情人终难结连理,但依然不改初衷、生死相恋。不管这些女性如何顽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但最后却是以悲剧告终。其悲剧根源,就在于地域环境的凝滞闭塞,以及由此而生的封闭保守的封建观念。  相似文献   
46.
《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现实生活的际遇来阐释这个原因,认为艾米莉所遭受的物质世界的贫穷、无助和精神世界的孤独、寂寞使她对物质、情感世界充满了极度的失望感和破灭感,故通过这个富有强烈幻想特征的爱情悲剧加以抒发,并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47.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包含了外在悲剧观和内在悲剧观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内在和外在悲剧观之间的关系 ,以及人物的性格、人格对悲剧的产生所具有不可忽视的甚至巨大的作用等方面 ,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内在悲剧观 ,即在强调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对悲剧有重要影响的同时 ,也肯定了人的内在因素对悲剧形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分析了《幻城》文本中的悲剧氛围,指出了《幻城》所表现的命运力量的强大,使人类的愿望和选择苍白无力,使人类的抗争归于荒谬。《幻城》的悲剧性一方面源于小说文本所表现的这种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挫败感;另一方面来源与主人公追求自由却没有真正理解自由。  相似文献   
49.
屈赋表现出的悲剧色彩,不仅是屈原个人遭遇不幸,理想破灭的悲剧的再现,它还是整个楚国、楚民族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楚部族从其建立起,就长期受北方所谓正统王朝的歧视和讨伐,这种歧视和偏见刺伤了楚民族的心灵,促成了民族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产生。  相似文献   
50.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