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南都学坛》2016,(6):14-17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代歌唱发展繁荣在情感方面的动因,在此基础上率性而歌、载歌载舞、慷慨悲歌、激荡淋漓则是汉代歌唱情感特征的进一步迸发,其特征是崇尚悲音、至情至性。  相似文献   
112.
唐人对杨贵妃复杂的态度使得贵妃主题的唐诗呈现出复杂的题旨,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讽喻、兴亡悲慨与爱情悲歌这几个方面。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作者会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不同的题旨,甚至同一个作者在一首作品中也会表现出多种态度。尽管如此,从中唐到晚唐,还是有着政治讽喻逐渐减少,兴亡悲慨与爱情悲歌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其中也显示了贵妃形象的流变及其与明皇之间爱情关系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3.
作为金、元两代诗坛杰出的文学家,元好问创作了大量形神兼备、蕴味深远的咏花诗,杏花作为具有深广艺术内涵和认识价值的主体意象不仅寄寓了诗人的高远情怀和人生哲理,而且尤为突出的是承载了诗人的身世之慨与家国之思。  相似文献   
114.
马致远的<耍孩儿·借马>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散套,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内蕴.然而历来的研究者主要看重其诙谐幽默的喜剧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其深厚而丰富的思想意蕴的探析和发掘.本文试从元代多元文化的角度解析其思想主旨的多意性.  相似文献   
115.
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 ,由于其政治追求和人生际遇的坎坷 ,情感的长期郁积和灵魂的无以聊赖形成了一种既悲叹又感慨的悲慨心态。悲慨心态影响着作者的诗美创作倾向 ,不仅为他的诗歌创作染上了一层悲美色彩 ,同时 ,为其诗美创作注入了一股永无竭止的悲慨之气。本文分析了李商隐悲慨心态形成的原因及其对诗美追求的影响 ,揭示了作者诗美追求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6.
薛宝钗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淑女形象 ,在她身上我们确实能够看到许多美的东西 ,天资聪慧 ,容艳貌美 ,知书达礼 ,雍容华贵 ;但她毕竟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她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伦理观造成了她一生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对薛宝钗美丑两个方面的对照分析 ,诠释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17.
论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宗元永贞元年的永州之贬和十年后的柳州之迁,标志着他人生的巨大转折和灵魂的永久磨难。在艰苦、漫长的谪居生涯中,他体会最深切的,莫过于自我生命被抛弃、被拘囚乃至渐趋荒废的感受。这三大生命悲感,直接导致柳宗元性格由初始的外向型激切发露向内敛型的忧郁冷漠发生变异,使他在旷日持久的社会压抑和自我压抑中遭受到严重的“时间的损伤”,从而既表现出一种集苦闷、悲伤、忧愤于一体而难以言状的精神空落感,又滋生出一种受屈辱、苦难境遇激发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意识,并由此直接影响着其诗文以冷峭著称、几已凝固化了的偏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8.
苏轼与其弟苏辙早年寓居京城怀远驿时订下了"夜雨对眠"的盟誓,此后辗转飘徙的仕宦生涯中,他们曾无数次追忆前约,"夜雨对眠"意象成为苏轼兄弟感情的高度浓缩与象征,是二人深厚感情的一种特指符号。在这一意象之下,蕴含着苏轼对仕途艰险的隐忧、对人生流逝的感伤和对归居田园的渴盼,集中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  相似文献   
119.
本文以老庄美学的朴素自然为起点 ,展开性地论析了老庄的审美意识的形态范畴 ,认定真——求真、善——向善、悲——悲悯、适——自适是老庄道家美学审美意识的基本范畴 ,并进而分析了它们形成的时代条件、构成特点、学理内涵及历史影响 ,这是对老庄美学研究的新的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120.
魏晋文学中的死亡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情方式,作者借悲伤的歌诗艺术而实现情感净化与自我慰藉。它沿曹植一陆机一陶渊明的大致走向而展开,渐次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既呼应了此期尚悲的社会风习,也无形中加速了对建安风骨的背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