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71.
中国古代不少杰出文人认为悲感是文学魅力的最高境界。《周易》、《诗经》和《楚辞》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主源。空间悲感、时间悲感和生命悲感则是古代悲感文化的三大类型。"登高"和"望月"构成了空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春恨"、"秋悲"、"暮愁"和"夜怨"构成了时间悲感的重要主题;"悼亡"、"忧生"、"嗟贫"、"黍离"、"迟暮"构成了生命悲感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72.
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一大词家,其词内容深刻、风格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尤其在风神美、悲壮美和崇高美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不愧为“堪与北宋人颉颃者”。  相似文献   
173.
道咸年间的沈善宝将悲情豪气演绎成一曲曲气骨充盈、豪宕悲慨之歌,实现了女性词在题材范围、词体功能、主体风格美感、情蕴内容乃至创作心态等方面多向度的突破。这种突破带来了女性词的一种时代转型,是女词人独特生活经历与清峻高洁的个性及急骤变化的时代相互交融中孕育的奇葩。  相似文献   
174.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175.
感伤辨析     
感伤与浪漫、悲、忧郁、颓废等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与浪漫相比,感伤更执著于现实人生;与颓废相比,感伤在缠绵悱恻中依然透露出对生活的执著;它比悲伤轻柔纤弱,比悲愤悠长缠绵,比哀怨柔美轻灵。感伤是独立的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6.
在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汉代辞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悲士不遇"的主题.这一主题客观地反映了汉代社会中士人的现实处境和幽微丰富的心灵世界:不遇之士在失意、忧伤与怨愤的同时,在人格品质和道德上表现出卓然不群、高洁自守的自我优越感;明哲保身的倾向,表现出对专制政治的疏离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归因天命、委顺自然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学术立名、田园自娱的选择,是他们找到的新的安身立命之点.  相似文献   
177.
三十年代的歌词高唱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虽然词人艺术风格各有特点,但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之下,呈现出一种悲愤、怒吼、激越、豪放、劲健而又鲜明、生动的总体风格。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歌词中呈现出悲壮美、崇高美。  相似文献   
178.
王夫之(船山)是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中唯一有词作传世的学者型文人,故其在时代乱离之际接受稼轩更具文学上的优势.<潇湘怨词>代表了船山词的最高成就,分<潇湘小八景词>、<潇湘大八景词>与<潇湘十景词>三组,其中<小八景词>与<大八景词>效法辛稼轩词体而境界更深广,故国之痛更深沉.在表达艺术上,船山词以用典写家国之悲且取材广泛同于稼轩.船山虽疏于音律,但其风格因受稼轩影响而对振兴词坛具有巨大的贡献,词史地位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79.
与追求真实、非社会一样,以悲为美,歌唱悲美也是日本文学的三大传统之一。它的形成与白氏诗文尤其白氏《长恨歌》关系密切,而白氏《长恨歌》同时还是联结郁达夫文学与日本文学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80.
<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