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5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12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修辞是语言王国盛开的一朵奇葩。文章主要就伦尼·斯蒂芬斯的《又悲又喜的圣诞节》一文中出现的修辞格:头韵、矛盾修辞、移位修辞、夸张、反复、渐升、连词省略和叠用等加以评述,并就其如何增加文章的文采和可读性作一赏析。  相似文献   
42.
川端康成,是在亚洲继泰戈尔后第二个荣获诺贝尔奖的东方作家。评选委员会曾称赞其作品里有东方独特纤细的韵味。纵观其作品,往往都会让读者在感叹其意境美得同时又感受到淡淡的忧伤。本文便是想通过《伊豆的舞女》之主人公薰子来探讨其作品中的悲与美。开头部分先是介绍川端康成儿时的不幸经历,从而探讨其作品中悲伤基调的来源。再通过《伊豆的舞女》中的各种描写具体分析薰子外貌的美,少女独有的美及其在爱情面前表现出的各种美从而分析川端作品中美的部分。但因为薰子是舞女出身,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爱情的惨淡收尾,这便是作品中悲的部分。从川端康成的其它作品中也或多或少可以看出相同的亦悲亦喜的主人公命运,这种悲与喜便可以说是川端作品的灵魂。  相似文献   
43.
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宝库中,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琴与文学和文人的关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琴以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份,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大多数的琴歌和琴曲的标题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魏晋时期琴与文学相濡以沫的关系,是与那个时代自然天真的追求和“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44.
早年失怙,备尝孤艰,使欧阳修对人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体验,更产生珍视感情、悲凄执著的补偿心理;年轻时即表现出易感多感的心理特点;体质赢弱使他更为敏感;对往昔美好时光、人事的深切留恋与追怀也强化了这一多情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45.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日本历史上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对川端康成的生平经历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浅析,以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为例,从作者人物描写入手,尝试分析作品中的女性之美。  相似文献   
46.
黄存垣 《老友》2016,(4):59
健康,从词意上来讲,"健"为身体强壮有力,"康"为平安、安乐,包含了体魄强壮、生活安逸、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单纯从身体强健的角度来理解健康肯定是不全面的,更不能将健康理解为仅仅身体没病的状态。故世界卫生组织在1947年就有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一、中医学对人体健康的概括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是气的产物,精、气、神是生  相似文献   
47.
文章对《鸳湖曲》的作期作了补充论证,在细读的基础上,分析《鸳湖曲》的主旨有双重意蕴,即寓身世之悲,表达个人生命与时世迁移的两重悲剧。同时指出全诗的主线为竹亭湖墅,对《鸳湖曲》一诗有关吴昌时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8.
中国古代对鹤的描写始于鹤鸣,先秦文献记载认为鹤鸣有求友引朋之意。后来蔡邕的《琴操》与鹤意象相结合,形成了表达夫妻分离的“别鹤”意象。唐代稳定的外部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使诗人离别逐渐常态化,唐诗中“别鹤”意象过渡为友人离别。唐代诗人整体更积极入世,被贬谪的情况也更常见,使诗歌的情感在传统离别之情外增添了知识分子“仕”和“隐”的人生抉择之苦,深化了别鹤意象。文人们敏感地在“羁鹤”与“困士”中建立同构对应关系,逐渐形成了鹤悲情结。文人在鹤悲情结中产生了对生命的喟叹,对命运无常的拷问和对生命有限性与追求的无限性之矛盾的思索,让诗歌中的鹤悲情结上升到哲学高度。  相似文献   
49.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运用以诗论诗形式,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诗歌的各种艺术风格特点。其中第十九品"悲慨",表达出了中国传统诗歌作品中蕴含的一种对天命难违的无力之悲、对时光易逝的无奈之悲,以及对事功难立的无助之悲。这种对人类普遍悲剧情感的流露,与西方经典式的悲剧有着几近完美的契合,很大程度上为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填补上了"中国文学无悲剧"的空白。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以老庄美学的朴素自然为起点 ,展开性地论析了老庄的审美意识的形态范畴 ,认定真——求真、善——向善、悲——悲悯、适——自适是老庄道家美学审美意识的基本范畴 ,并进而分析了它们形成的时代条件、构成特点、学理内涵及历史影响 ,这是对老庄美学研究的新的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