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9篇
社会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月牙儿》的苦难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辨析《月牙儿》文本的叙事特征,笔者认为《月牙儿》的主题是抒发自我生命感,而非控诉社会黑暗。文章由此进一步分析抒发生命感主题对母亲形象塑造的影响,分析叙述者“我”的自我封闭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2.
辛弃疾的怀古词,无论是在对与"古"相连的链接点的拓展上,还是在由"古"触发的感悟内涵的深刻性以及审美情趣上,都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柔艳化为豪士化、慨化,做到了在史事的吟咏中折射出冷峻的现实、寄托深沉的抱负,将史事、情志和现实结合得十分完美,体现出了最鲜明的南宋怀古词特色.  相似文献   
103.
对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目前学界已有初步共识.而(准)剧风格是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艺术表现形态之一.虽然中国文学历来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剧意识资源,但经典存在主义的剧意识经由王国维到鲁迅传递到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中,体现出一种既具西方因质又兼容东方底色的剧品格.中国式存在主义文学的剧品性呈现出三种表现方式:其一是"过客"式剧风格类型,它崇尚由尼采的酒神冲动所导致的毁灭意识和创造精神,因而最逼近经典存在主义文学的剧格调;其二是非理性的生命冲动与理性的现实存在之间冲突所引起的生存之,它更倾向于对剧精神所承担的艺术拯救,也更富于审美蕴藉和艺术冲淡意味;其三是对庸常性生存和经验化存在的一种切之思,其沉沦化存在本相的书写与东方式命定观的相互制衡形成了剧性的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104.
《领导文萃》2006,(3):1-1
有关个人或社会的未来,总有观或乐观的看法。这里要谈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未来。照说,二十世纪经历二次世界大战的杀戮,人类该学会如何和平相处,过去六十多年地球上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使得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变得乐观起来。但近年有些奇特现象的发生,从病毒到温度改变、从生态到气候异常。记得前两年,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剑桥大学教授李斯曾说,直到二十二世纪前人类能安全无重大事件活下来的机率只有一半,他写了一本书《我们的末世纪》。他愿赌1000磅,预言2020年前,会发生死亡一百万人以上的生物意外或恐怖事件。我不知道,他这一预言是否包括了…  相似文献   
105.
王翰是一位生活于元明之际的少数民族遗民诗人,元亡后他屏居远迹,栖止龙泉,一直处于压抑苦闷的愁绪中。他通过对贞洁之物的吟咏来传递其对故国的坚贞之情,通过醉酒、与方外之士的交游等方式试图缓解这份故国愁思,但这都没能让他最终从故国的哀伤中得到解脱。聘书至门后,完成延续宗嗣的孝的使命后的王翰毅然选择自刎这一激烈行为报君亲恩,为其遗民生涯画上一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6.
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诗论家,他的《二十四诗品》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杜甫是中国古代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慨一品与杜甫的作品及人生经历对照起来阅读,可以找到二者精神内质上的契合点。杜诗集中而全面地体现了司空图所提出的慨风格的美学特点,即忧生之嗟和天悯人之怀。可以这样说,杜诗是对诗学美学中的慨的最有力的注解。  相似文献   
107.
作为一代经学大师、文坛巨匠,王闿运词学思想亦于常州词派独占坛坫之时另辟蹊径,以五代北宋词学为宗,选词尤为推崇五代李煜、宋代李清照等凄婉、音、情的词作,评词常以"清艳"为准的,回归五代词体观念。闿运词学思想的出现,可以唤起更多词人重新审视词体,跳出常州词派的束缚,回归词体发展初期。  相似文献   
108.
王一涵 《理论界》2003,(6):41-42
琴与文学和文人的关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符号,开始真正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当时的许多文人将琴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诗作中琴音萦绕,大多数的琴歌和琴曲的标题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魏晋时期琴与文学相互关系的确立,是与当时自然天真的时代追求和"以为美"的审美风尚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9.
扬雄是西汉大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理论家。在音乐领域,他提出了“比耳”(即悦耳动听)、“雅正”、“和”、以“”为美、音乐有相当的社会功用等音乐美学观。一方面,他阐发了儒家音乐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突破了儒家音乐思想的禁锢,探求了音乐“追求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善和功利”的天性。  相似文献   
110.
文章对<鸳湖曲>的作期作了补充论证,在细读的基础上,分析<鸳湖曲>的主旨有双重意蕴,即寓身世之,表达个人生命与时世迁移的两重剧.同时指出全诗的主线为竹亭湖墅,对<鸳湖曲>一诗有关吴昌时的评价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