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92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26篇
丛书文集   541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1127篇
社会学   152篇
统计学   2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1 毫秒
291.
萧统《文选》对诔文的编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诔文文体观。在其文学进化观念的指导下,他所选八篇诔文皆为魏晋以降之作,且多是为亲朋好友而作的私诔,体现了其对魏晋时文时风的推崇。诔文内容以述德和表哀为主,萧统更注重个体哀情的抒发;在艺术上,受当时追新逐丽文学观念的影响,偏好于驰骋文采之作;在诔文体制方面有比较灵活的认识。此外,对楚辞体诔文的选取,反映了萧统对诔文发展演变轨迹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92.
从"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贾宝玉的人物构成,可以发现:贾宝玉首先有个五色石身份,突出了"无材"特性,奠定了他身份的矛盾基点;继而为神瑛侍者身份,突出了"情"特性,与五色石身份构成了一个标准矛盾体;最后转为甄士隐身份,突出了"空"特性,完成了"自色悟空"的主题阐发.正是这三种身份,共同构成了贾宝玉独特的身份内涵.  相似文献   
293.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人的性情,禀赋自天。神秘的天道天德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肯定人的情气和内在生命有为善的趋势,以情言性,即心言性,是楚简与《孟子》的相同之点。在存心养性、“仁内义外”的问题上,二者有所区别。孟子对他以前的心性论作了理论的提升和推进。理解“情”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四端七情”恰恰是天人之际的纽带。性善论既是道德理性普遍主义的提扬,又不排斥情、才、气性。在心志的引导下,道德情感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94.
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从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疾病书写,进而对21世纪的英国城市现状做出诊断。从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入手,将小说的疾病书写置于当代西方的城市语境中,探讨疾病所影射的社会文化问题。小说中的欣快症和阿兹海默症的隐喻反映了当代城市文化的缺陷,而被污名化的亨廷顿舞蹈症成了城市对部分人群“他者化”的同谋,反映了城市主流人群对他者的恐惧和偏见。文章洞察出麦克尤恩对城市救赎之路的思考:他认为共情是治愈城市痼疾的可能途径,城市人应从疾病隐喻中抽离,不仅是为了减轻自身的焦虑,更是为了能和不同群体产生对话的可能,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城市。  相似文献   
295.
《长生殿》与《桃花扇》具有互补性 ,在题材选择上 ,前者偏于虚 ,后者重于实 ;情政选择上 ,前者偏于情 ,后者重于政 ;悲剧成因上 ,前者偏于内因 ,后者重于外因 ;哲理命意上 ,前者是悲怆 ,后者是悖论。《长生殿》与《桃花扇》各以其独特风姿 ,共同丰满了中国古典传奇剧坛  相似文献   
296.
从现代性启蒙理性的弊端切入,结合大众审美文化时代的感性变革,反思美学的感性启蒙,并以此为理论背景,批判性阐释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情本体”美学思想。李泽厚后期从“实践本体”转向“情本体”,强调用审美情感的张扬对抗工具理性带来的生命异化,以美学的感性启蒙建设“心理本体”与“情本体”,追求“人是目的”与个体立命的审美人文主义精神。但其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推崇,使“情本体”思想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维度而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向传统儒学之“情性论”的回溯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章指出,不能空谈美学的感性启蒙与文化的“心体”建设,而是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立足于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结构视阈来思考心体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297.
族际共情是个体与其他民族成员感同身受的群际情感,能够为促进各民族融洽共处夯实情感基础,但群体归属会导致族际偏差,弱化对其他民族的共情。根据群际情绪理论和群际接触的三重社会分类模型,可以培育积极的族际接触情境,进而通过优化社会分类以达到提升族际共情的目的。构建族际共情提升路径的整合模型,可为工作实践的开展提供抓手并形成系统性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298.
引言 不久前,意大利媒体报道了某中学老师惩罚某13岁学生欺凌行为的案例。该学生阻止同班的另一个男孩上厕所,说他“同性恋”、“娘娘腔”,逼他写100遍“我是白痴”。  相似文献   
299.
从儒家对性的界定入手,以朱熹为重点考察儒家性失语与情独语的思想脉络,探究儒家性失语与情独语的学理根源,并以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人情社会、私情泛滥对现代性伦理构建的阻滞为理论归旨。  相似文献   
300.
王弼的自然说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然说不仅有关于自然本质和关于自然道德律的探讨,而且有关于治乱除暴、建立理想社会的分析,涉及到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是王弼自然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它终结了以感应说为核心的汉代自然审美意识,开启了以我为主、主客体相互交融的魏晋自然审美意识。以自然事物为审美对象的时代思潮在魏晋日渐形成,在所有对自然之美的发现中,对人自身之美的发现和课美(审美)成了一种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