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00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武训毫无疑问是中国公益史上的一个伟人:平民教育的倡导者,白手起家兴办义学。被尊为“武圣人”。历史上他的形象一度塑造为一个“乞丐圣人”,几乎是无私的,乞讨的钱都用来办学,自己吃发霉的馒头就凉水,甚至“无欲”,别人劝他讨老婆,他也不要。他办了义学却毫无名利心,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训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自己吃些残渣剩羹。  相似文献   
92.
本文以S开发区征地拆迁为个案,对民众在征迁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策略、民众在征迁政策变通中的作用,以及政策变通背后的社会结构条件进行了揭示和呈现.研究发现,民众为了提升补偿利益而进行利益的表达,对既有的政策制度进行借用;开发区为了回应民众的议价策略以完成征迁任务,对既有的情理规则进行借用;民众和开发区两方的实践交互使得政策变通得以生产出来.传统规则和现代规则并存的转型期的乡土社会构成政策变通运作的社会基础,而情理观念下关系取向的具有相对性特质的正义认知构成其运作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93.
领导者对下属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情理结合,下属就会被感染、感动、感化,从而甘心情愿出力流汗、赴汤蹈火、效力卖命。  相似文献   
94.
"情理"之干中国人,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而且是一种正义观。农村基层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经常遭遇法与情理的冲突。为了防止矛盾激化,法官不得不在法与情理之间采取沟通策略:在具体案件中利用情理地方性知识,采取当事人容易接受的语言与行为进行说服,甚至用非正式的方式操作法定制度,用法官的话说就是"乡下锣鼓乡下敲",其实质是把审判的合法性转化为道德上的合理性,从而使审判获得当事人和社会的承认。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中的法律与政治分化程度低下,司法往往成为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95.
本文试从典型论的视角,透视了脂砚斋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意趣。剖析了脂批虽情、理并容,但实则侧重“情”而兼顾“理”;非独主张个性的鲜明和独持性,更主倡“正邪两赋”善恶并书的典型性格的复杂性,从而显示出中国古典小说评点派艺术理论深邃的内涵。  相似文献   
96.
祥子  阿标 《社区》2003,(15):54-55
儿子与父母爆发家庭内战,老父因儿子不孝旧病复发。备感精神受到伤害的老父老母联手出击,将亲生儿子告上了公堂。2003年4月中旬,这起罕见的索赔案,经湖南省会同县法院审理降下了帷幕。然而,由此案引发的情理与法理的思考,却  相似文献   
97.
新闻可信性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信性是受众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主观判断。受众解读新闻具有能动性和开放性 ,并非只有凭空捏造的新闻 ,才会丧失可信性。“剧场假相”的认知片面、妄下断语、不合逻辑以及写法上的模式化会减弱新闻作品的可信性。新闻除了求真 ,还不可忽略可信性。  相似文献   
98.
在中国古代司法审判过程中,调处和息是化解纠纷、缓和矛盾的重要手段。调处和息在中国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早在西周时即有专门官员从事民间纠纷的调处,此后日益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规范的调处体系。对调处主体、调处客体、调处依据、调处手段和调处程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司法审判中的调处和息深刻体现了传统诉讼文化的特质,深受司法官吏的高度重视与普通民众的极大信赖。  相似文献   
99.
王熙凤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和"哭向金陵事更哀"是互相关联且逞递进关系的整体叙事,不容分割。惜乎对此著述虽多,却无确解之文,不足参酌。唯有按事体情理之意绪从王熙凤人生全部经历入手,高屋建瓴、知人论世,方能得出"一从"为难以挣脱的三从四德之既嫁从夫;"二令"为当家主政,威重令行;"三人木"为其事败抄家,财尽力诎,众叛亲离,败落事休;"事更哀"乃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惨死贾府,棺葬金陵之最终结局。这才是对王熙凤这个末世凡鸟"聪明反被聪明误"之绚丽多态的四维人生表征的正确释解。  相似文献   
100.
“只取其事体情理”虽被标示为《红楼梦》的写作宗旨,但以此对照其具体的人物事件所出现的悖谬现象却不乏其例。诸如:宝玉8虚岁便做起儿女情事;大宝玉6岁的青年女尼妙玉竟然在众目睽睽中为13岁的少年宝玉送笺祝寿;贾赦的独子贾琏并非过继给贾政,却不住自己家中而替叔婶管家理事等,莫不如此。然而,这并非作者的失误或败笔,实有深意存焉!因为《红楼梦》写的是社会人生之梦,它是由一连串小梦分梦联缀而成的,上述诸种悖谬现象不过是一场场扑朔迷离的人生之梦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