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1篇
管理学   6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01篇
人才学   6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44篇
理论方法论   188篇
综合类   3403篇
社会学   22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75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270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新大纲的颁行使鉴赏性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鉴赏性教学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为目标.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鉴赏性理解阶段,理解性鉴赏阶段,发挥性鉴赏阶段.每阶段可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收网聚焦,中心扩散,边缘拓展.许开松老师的<五人墓碑记>课例是上述理论的实践依据,从中可以发现鉴赏性教学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2.
唐代送别诗中的意象组合极具特色,诗人巧妙利用送别时的地点、行人所往之地以及沿途的文化特色形成的空间地点意象组合,造成了峰断云连、辞断意属的审美意境;借用明显的时令节侯、景物气象等特点组合的意象,则增添了送别诗意象的斑斓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3.
94.
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分析方法,结合瑶族史诗<密洛陀>,对瑶族作家蓝怀昌的长篇小说<波努河>里人物形象的原始意象作初步探讨,以感受远古人类民族文明与当代文化艺术之间脉脉相承可谓类似或相应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5.
吴士祥 《领导科学》2020,(5):F0003-F0003
瓷器是我国国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优美精致的外形以及复杂烦琐的工艺,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欣赏。在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哥窑凭借其独特的造型与形制,位列四大名窑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尚未探清其窑址所在的陶瓷品种。在浙江云和,有一位名为叶德奎的老先生,凭借对哥窑的热爱,不断探索哥窑文化的经典艺术作品,完成了有名的叶氏哥窑制瓷工艺体系。吕成龙先生所编写的《太璞古香—叶氏哥窑瓷器精品集》(故宫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叶氏哥窑瓷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6.
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为研究对象,对其悼亡词中所出现的意象和频率进行统计,从夜晚氛围的描写这一角度出发,选择 “月”这个意象,探讨夜晚氛围对于纳兰性德悼亡词情感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明清之际诗歌中的"牡丹"意象普遍具有沉痛的时代烙印,与特殊的士人心态紧密相联。首先,与传统牡丹诗往往给人以歌舞升平、富贵美好的感受恰好相反,它被赋予了"故国"的象征意蕴,常常唤起诗人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痛楚与繁华易逝的悲伤。其次,因其"故国"的象征意蕴,它还能使诗人重温旧梦,暂时忘怀现实的痛苦,获得片刻美好的体验,成为诗人"借以娱目肆志"的灵魂遁逃之所。再次,在象征富贵繁华的基础上,发展了象征内在人格精神之"富贵"的全新内涵。  相似文献   
98.
英语俳句代表诗人如庞德、赖特、凯鲁亚克和斯奈德等,在英语俳句的现代主义进程中做出了贡献。通过梳理这几位英语诗人的创作,发现他们的俳句融入了某些现代主义特征:新构的意象在与西方现代绘画、音乐和文学等元素的融合中表达禅的意境,增强了俳句的视觉感、听觉感;人与自然在相互对抗与融合中,体现了人类的主体性;由于形式的不连贯,类似于瞬间的音乐灵感和拼贴画,导致了英语俳句的多义性。在他们的作品中,英语俳句不仅是诗人内心的书写,也是读者参与、共同建构的文本统一体。  相似文献   
99.
招隐诗、反招隐诗作为中国古代隐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逸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招隐诗、反招隐诗集中出现在魏晋,尤其是两晋时期。文章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来阐述招隐反招隐诗。魏晋隐逸诗运用多样的主题意象和主题结构来进行自我建构,以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00.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狼意象往往是充满负性情感的阴险、狡诈的代名词。21世纪以来,关于狼性的文章作品重新审视了狼意象的基本特征。梳理并勾勒狼意象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可以更为明晰地辨识出“狼”形象在文学、史学、社会学等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历程,从而改变中国文化中狼意象在较长一段历史时间上的单纯文化内涵,使之重新恢复其多元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