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6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61.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与制造业互利共生对于经济迈上新台阶的江西省来说意义突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虽然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快速发展,但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依然比较小;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基于江西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从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四个角度分析,得出江西生产性服务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但是没有与制造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依赖最终需求;科技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等结论。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机制;增强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262.
研究了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的方法,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仿真.结果表明:直接转矩控制具有鲁棒性强、转矩动态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63.
捕蝇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从根部出生,长4—15厘米,排列成莲座状。平时两片“蚌壳”展开铺在地上。“它”是捕蝇草的捕蝇机关。当苍蝇受到蜜汁的引诱飞落到叶子蚌壳上时,先停在边缘然后进入当中,触动了感应毛,两片蚌壳就会神速地闭合,周围的毛象齿一样交错地扣合起来,把苍蝇关在叶子做的牢笼里,再也飞不出了。苍蝇一旦被捕住,叶片立刻形成液池,成了临时  相似文献   
264.
灵性与物性     
灵性和物性是中国美学中一对关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它们和一般的“心”、“物”或“情”、“景”范畴是颇为不同的。“灵性”是指作家艺术家气质中包含着的诗性智慧,同时,也指因长期进行艺术创作而形成的、易于为外在触媒激发的灵机。灵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人性的范畴,是人性中的审美因子。“物性”不是一般地指客观事物,而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独特形态和独特机理。“物性”又是一个勃发着宇宙生机的生命性概念,它是造物的生命体现。“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事物的特殊性,还指其所包含的微妙变化的性质。灵性和物性都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其互相感应中成为创造佳作的契机的。灵性与物性的偶合,是艺术品创作中的最佳契机,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中被称为“天机”。  相似文献   
265.
吕大韵 《中南论坛》2007,2(3):111-112
由格林互易定理导出一条推论,介绍了应用此推论求解某类接地导体上感应电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6.
节律感应:人本生态美学的核心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本生态观审视审美活动,节律感应乃是美学的核心范畴,并且依此建立起人本生态美学的"一点三维"的学理框架.在审美活动的基本结构中,节律及其感应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对象性特性所在.在自然-社会-文化-人性生态的大系统中,由于节律感应的存在及其生态功能,才实现了审美的感应之网与象征之网的生态性共生,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系统关联的审美性中介,以及感性活力与理性秩序在节律形式上的生命化融合.可以说,节律感应说揭开了美学史上各种关于审美特性的重要观念的通释性谜底.  相似文献   
267.
释"天人合一"--兼论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及其现代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天是多义的 ,主要有自然的天和神灵的天两种意义。人也是多义的。“合”是很复杂的。这里的合 ,不是两个东西的相加与结合 ,而是说天与人有某一种联系 ,或有一致性 ,或有同一种道德 ,或有同一种性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是在多种意义上讲的 ,既有上天与皇帝的精神感应 ,也有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只讲一种 ,或者不讲谋一种 ,都是片面的。几种意义经过阐释 ,都能发现一些合理性 ,作了转换以后 ,也可以供现代借鉴  相似文献   
268.
宇宙生成是以气、阴阳为本的。天、地、人万物产生,体现了天地宇宙的生成之理:好生是宇宙存在的根本之道。天人同源,同类相感,不仅体现在行为的层面———天人感应;也体现在哲学认知的层面———本生、贵生、重生。这是人类因应天道而应遵守的生存之道,是人的一切行为的起始依据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269.
顺治帝“自罪”帝王观念是儒家帝王思想、天人感应理论与清初的政治局势共同作用的产物。它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认同古代帝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信条,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公众利益的代表,有责任使天下太平,“一夫不获,罪在朕躬”。二是相信“天人感应”、“变不虚生”,天灾人祸“皆由人事”。这种观念对其政治人格、政治统治和施政方式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就罪己的真诚和深刻程度而言,他又胜于汉唐宋明诸帝,其自罪观念和行为成就了他勤政、开明的帝王品格,也构成了清初特有的政治风格。但过多的自责自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作为帝王应有的尊严,日益滋长的罪错感也使他渐渐丧失治理国家的自信。  相似文献   
270.
朱熹论感应     
朱熹用理气论知识架构来说明感应的道理,并结合鬼神、祭祀、德福之道等问题,阐发感应在现实生活、伦理与宗教实践中的功能和意义。感应问题与理气心性的问题密切关联,是宇宙论和本体论的一部份,在朱熹理性化的阐释中尤其具有哲学意味。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感应过程中"仁""诚""敬"的道德情感的发挥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祭祀中"感应"之理的运用既反映了民众在世俗生活中的精神诉求,又体现出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敬畏感与归属感。此外,与感应相结合的劝善言论在具有政治和伦理双重导向的同时,也体现出不同于世俗功利导向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