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69篇
社会学   11篇
统计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01.
董仲舒在论证君权神授,以确保帝王权力至高无上的同时,为避免皇权的过分膨胀阻碍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还提出了限制王权的灾异谴告说。天人感应理论把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通过灾异示警,迫使统治者省察自身、广开言路;而臣子也会借此对皇帝的某些不当行为,以及当时亟待解决却一直悬而未决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谏言。通过顺治朝灾异发生时君臣的举动,就可以看出帝王因灾异下诏求言和臣工因灾异进言已成为谏议制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02.
解读“天人合一”要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 ,而不能望文生义。“天人合一”不是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是古代观念中人与神的关系 ,是一种宗教意识。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三种理论形态 ,即殷周“天命”观念、汉代“天人感应”观念以及宋明“天理”观念。  相似文献   
303.
本文从政治理论、道德理论、世界观、人生观及方法论的视角,探讨了高校德育建设的特点和原则。认为,高校德育建设的特点和原则取决于:一是德育理论本身的特性与规律;二是德育对象身心发展的水平与要求。  相似文献   
304.
本文论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国家的指导思想,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哲学的过程,并揭示了其何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的历史条件,以及它在行蕴过程中,儒道法三家虽互补互黜,但儒学主体地位,其国家哲学性质最终并未改变。儒释的揉合使儒学走向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305.
汉代新儒学“天人感应论”开山祖--陆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汉王朝封建政治哲学本体论"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理论渊源的探索,认为汉初思想家陆贾从"天道"观上改造了先秦诸子学说,构成为大一统专制政权服务的"天人感应"的"灾异"谴告论.他主张以"德"治世而非以"刑"治世,强调"天道"以祥报善、以灾报恶,并由此开创了汉代新儒学的"天道"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天人"相联的哲学本体论模式的开山祖.  相似文献   
306.
307.
中古文论中有较明显的“则天”思想,这突出体现在论证过程和论证标准两方面。在论述过程中,不主要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将所论内容与天象建立联系,通过证明自己的观点与自然界中的客观物象相符,来证明人事行为是“则天”而来,所以合理而不容置疑。在论证标准上,以是否符合天象或“与天互感”来判断作品优劣,能够“动天地,感鬼神”的作品是最好的作品。“法圣”和“宗经”都是“则天”的中间环节,因为圣人“则天”,而“经”又是圣人之言。这是古代“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在我国文论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08.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拱的唯实无神论思想。首先,通过批判天人感应论,阐发了“在天有实理,在人有实事”的唯实无神论。其次,通过批判灾异谴告说,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天人交胜论。再次,通过批判五德终始观,否定了“五行生胜”的历史循环论和“帝王受命而兴”的历史宿命论。最后,阐发了高拱将天下的“有道”与“无道”、社会的“治”与“乱”视为无神论和有神论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309.
吴涛 《兰州学刊》2007,(2):39-41
本文分析了阴阳五行说的天论在董仲舒思想体系中的作用,证明了天人感应和灾异思想是儒家人本主义传统在董仲舒思想体系中的表现形式,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10.
曹瑛  薛平平 《船山学刊》2007,(3):116-118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哲学观念.本文结合中国哲学经典,着重分析、阐发这类特定语言所反映的天人关系."天人合一"有着十分丰富而且是多姿多彩的内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中国宗教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特别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